标题:这条路上,方向盘就是他们的“武器”! 内容: 他们有的是马来西亚橡胶园的“小少爷”有的是在新加坡拿着高薪的工程师有的是在泰国做车行生意的老板……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他们舍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以方向盘为“武器”打通“抗战生命线”用生命诠释“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他们,就是南侨机工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报道组近日来到云南西部沿着曾经的滇缅公路寻找更多有关南侨机工的故事1打通滇缅公路打通“抗战的生命线”在中缅边境的云南德宏畹町原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我们见到了中缅国界畹町桥它只有20余米长却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物资经缅甸运入中国的必经之路畹町桥,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 南侨机工运输的抗战物资经过这座桥运入国内,再运到大后方。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我国沿海重要港口相继沦陷西北公路、滇越铁路等陆路交通也先后被切断为保障抗战物资运输至国内近20万云南人民在缺乏必要工程机械和壮劳力的情况下借助最简单的工具手挖、肩扛昼夜不停地苦战9个多月终于,在1938年8月底修通了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重要的补给生命线滇缅公路“老虎嘴”,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 公路的一侧是湍急的怒江,另一侧是绝壁。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在“老虎嘴”的崖壁上修建滇缅公路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艰辛怒江。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滇缅公路,艰险异常它越过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崇山峻岭横跨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腊戍滇缅公路遗址,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2回国! 支援抗战! 路修通了,但问题依然严峻当时的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危急关头时任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报》上发布公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支援抗战白清泉,“八十先锋”领队,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公告一经发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各地华侨争先恐后地报名短短10天便有80人响应他们第一批回国被称为“八十先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展示的李月美的事迹。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后续报名者不断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其中不乏家境殷实者通告要求年龄在20-40岁之间但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他们有的瞒报、虚报年龄甚至女扮男装也要回国参与抗战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人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运输救国歌》歌词,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是什么让这些华侨宁可放下安稳、优渥的生活也要回到战火弥漫的祖国? 和我们同行的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夏玉清教授研究认为夏玉清教授:华侨有一颗炽烈的爱国心,虽然身在海外,却始终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日本侵华时候,他们义愤填膺,觉得有责任要保卫中国。 南侨机工们排除万难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了一条“不沉的补给线”3路险关、雨季关瘴疟关、空袭关在芒市三台山乡——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车轮轧过塘石路向山顶攀爬数不清的接近90度的转弯和公路一旁的悬崖让我们对滇缅公路的坡多、路险、弯急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的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在盘山公路快到最高的位置我们找到了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它迎风而立仿佛向路人诉说着过往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一旁的“翻车洼”。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墓碑所在公路的一旁当地俗称“翻车洼”由于道路艰险当年在这里不少南侨机工连人带车,掉了下去再也没能活着回来机工们行驶在滇缅路上,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此外由于云南西南部雨季漫长雨后道路泥泞湿滑行驶在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机工们有时甚至需要将身体“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痢疾、霍乱、疟疾……同样可怕的,还有连绵的雨季里无处不在的热带流行病尤其是疟疾战时后方,普遍缺医少药得了疟疾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有些机工感染了疟疾扛不住就把车开到山洞或树林里面隐蔽起来以防被日本人发现其中一些机工没能熬过去最终守着一车物资,因病去世然而,更大、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天上——日军的空袭1940年日军成立了“滇缅公路切断委员会”从1940年10月后的近4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出动飞机400余架次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白天遇到敌机轰炸机工们利用地形将货车隐藏起来夏玉清教授:没有藏身之地,但是我们的机工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在运输车上覆盖树枝进行伪装。 还有就是,从早晨9点到下午3点不运输,在晚上运输。 夜里,机工们只敢开近光灯行驶听到敌军飞机的声响立刻熄火关灯等轰炸结束再继续赶路车辆一旦中弹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南侨机工的驾驶执照。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路险关、雨季关、瘴疟关、空袭关关关难过……滇缅公路1146公里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此付出了生命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先辈长眠于此……4“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武器”滇缅公路惠通桥,桥下为怒江。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国际战局急转直下1942年4月下旬日军占领滇缅公路的起点缅北重镇腊戍5月3日,侵入云南畹町5月4日,攻陷龙陵5月5日,向滇缅公路咽喉惠通桥袭来……惠通桥爆破,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惠通桥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唯一通道为阻止日军进一步进犯1942年5月5日中国守军下令将其炸毁切断了滇缅公路……海外华侨主要抗日救亡团体序列表。 新华网 岳瑞芳 摄1939年至1942年滇缅公路通行了近3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抢运50万吨军需物资用青春和生命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今天的惠通桥旁矗立着这样一尊雕塑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拄着拐杖,望向怒江对岸雕塑名为《遥远的等待》他是谁? 又在等待着什么? 惠通桥旁的雕塑《遥远的等待》。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据介绍老人叫翁家贵15岁跟着老乡去马来西亚打工23岁学会了开车是第五批回国的南侨机工中的一员被编在14大队14补充中队很快就开始了运输工作夏玉清教授:补充中队的意思就是,哪个队的人生病了、受伤了,人开不了了,但是车子不能停,就补充进去开车。 他有一句名言“我们是开车的,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武器! ”5赤子功勋,永志不忘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来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南侨机工的后人叶晓东纪念馆的英雄墙上有他不曾谋面的父亲的名字——陈团圆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我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好多南侨机工到畹町,都知道我妈妈,都来我们家坐一坐、看一看,我才知道我父亲是南侨机工。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里的英雄墙。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1939年,陈团圆离开马来西亚回到中国支援抗战直到1942年,滇西沦陷当时我父亲已经到了惠通桥。 因为惠通桥被炸断了,过不去了,他们又返回了芒市,因为被人告密,我父亲被抓去活埋了……父亲去世后幼小的他随母亲改嫁于是他的姓由陈改为叶……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 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今天,纪念馆一旁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高高耸立记录着南侨机工们的赤子功勋叶晓东说,他每天都会来到这里为纪念碑拂去灰尘、扫除落叶也会在游客问起时为他们讲述更多关于南侨机工的故事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统筹:肖阳 刘洪执行:牟彦秋 梁甜甜 董静雪 赵晓燕作者:肇蕾 发布时间:2025-09-14 10:56:07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