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羮字与羹的区别 内容: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䰜”部的十个汉字,这十个汉字在现代汉语都是生僻字,分别是:“[古 䰜]、[羔 䰜]、[速 䰜]、[毓 䰜]、[米 蔑 䰜]、[耳 䰜]、[芻 䰜]、[翟 䰜]、[者 䰜]、[孛 䰜]”。 因为都是生僻字,GB字库已不收录这些字,我们只能描述字形,十个字的详情如下:1、[古 䰜]。 读hú。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古 䰜],䭈也。 从䰜,古声。 ”形声字。 本义是糜糊。 粥类。 现代汉语多写作“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 䰜],《释言》:‘餬,饘也。 ’当作此字。 今江苏俗粉米麦为粥曰糊。 ”(黑芝麻糊)“[古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古 䰜]的小篆写法)2、[羔 䰜]。 读gēng。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羔 䰜],五味盉羹也。 从䰜,从羔。 《诗》曰‘亦有和[羔 䰜]。 ’羹,小篆从羔从美。 ”形声字。 本义是五味调和的羹。 实际就是现代汉语的“羹”。 《说文》没有设“羹”字字头,但却提到了“羹”,关于“羹”的准确意义,历来争论较多,王力先生曾有论断:“羹就是带汁的肉,所以其字从羔。 旧《辞海》云:‘羹,羹汤之和以五味者。 ’新《辞源》云:‘羹,和味的汤。 ’新《辞海》云:‘羹,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沈液的食品。 ’都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把羹说成一种汤,其实应该说羹是一种肉。 《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古人用来就饭的菜肴往往只有一碗肉,那碗肉就叫做‘羹’。 《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前面说‘肉’,后面说‘羹’,可见‘羹’就是肉。 《后汉书·陆续传》:“续系狱,见饷羹,知母所作。 葱必寸断,肉方正,以此知之。 ”可见羹就是肉,这里是加葱调味的肉。 ……‘羹’由于是带汁的肉,所以词义转移为汤。 那是中古后的事情了。 ……时代不同,羹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王力《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语言与语文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编印,1983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可靠。 因此,“羹”本义应是带汁的肉。 后来才发展成了有肉的汤。 (带汁的牛肉)这里提到的《诗》指《商颂·烈祖》:“亦有和[羔 䰜]。 ”今本都写作“羹”了。 意思是再把肉羹调制好。 [羔 䰜]还指煮。 《玉篇·䰜部》:“[羔 䰜],煮也。 ”“[羔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羔 䰜]的小篆写法)3、[速 䰜]。 读sù。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鼎食,惟苇及蒲。 陈留谓䭈为[速 䰜],从䰜,速声。 ”形声字。 本义是鼎中的食物。 后面被充说:包括苇筍和蒲草一类的蔬菜。 陈留地方叫䭈糜作[速 䰜]。 它有异体字“餗”,现代汉语基本写作餗。 这里的鼎中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鼎中有肉、有菜、有米。 以米和羹曰糜,糜者䭈之类。 故古训,或举菜为言,或举米为言。 ”所以,[速 䰜]可以代指所有的美味佳肴。 ([速 䰜])《诗·大雅·韩奕》:“其[速 䰜]若何? 维筍及蒲。 ”用的菜肴是什么? 嫩笋嫩蒲香喷喷。 “[速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速 䰜]的小篆写法)4、[毓 䰜]。 读yù。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毓 䰜],粥也。 从䰜,毓声。 ”形声字。 本义是粥。 从它的异体字看,这个[毓 䰜]多指米粥。 ([毓 䰜])“[毓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毓 䰜]的小篆写法)5、[米 蔑 䰜]。 读miè。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米 蔑 䰜],凉州谓粥为[米 蔑 䰜]。 ”形声字。 本义是粥类。 桂馥《札朴·乡里旧闻·麦糊》:“沂州南境,以大豆大麦细屑为粥,谓之麦糊。 ”显然,这是方言用法。 但亦指麦豆之类制成的粥类。 (麦糊粥)“[米 蔑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米 蔑 䰜]的小篆写法)6、[耳 䰜]。 读ěr。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耳 䰜],粉饼也。 饵,[耳 䰜]或从食耳声。 ”形声字。 本义是糕饼。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糗饵粉餈。 ’《食部》曰:‘餈、稻饼也。 ’此曰:‘盖谓餈者。 不粉之稻米为饼。 饵者,稻米粉之为饼,文互相足。 ”(饼)“[耳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耳 䰜]的小篆写法)7、[芻 䰜]。 读chǎo。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芻 䰜],熬也,从䰜,芻声。 ”形声字。 本义是炒,即把东西放在锅里翻拨使熟或使干。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芻 䰜],《尔雅音义》引《三苍》:‘熬也。 ’《说文》:‘火干物也。 ’与今本异。 ”《广韵·巧韵》:“[芻 䰜],同‘炒’。 ”(炒菜)[芻 䰜]在方言里还指一种炒干的饼饵。 桂馥《札朴·乡里旧闻·麨》:“吾乡(曲阜)和蜜或盐作饼,切小方块,[芻 䰜]吃,谓之[芻 䰜],即麨也。 ”“[芻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芻 䰜]的小篆写法)8、[翟 䰜]。 读yuè。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翟 䰜],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 从鬲,翟声。 ”形声字。 本义是把肉和菜放在沸汤中稍煮取出。 实际上就同于现代的“焯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纳肉及菜于沸汤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谓煠也。 段玉裁所说的”煠“其实是现在的“炸”,与“焯”并不相同。 (青菜焯水)“[翟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翟 䰜]的小篆写法)9、[者 䰜]。 读zhǔ。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翟 䰜],孚也。 煑,[翟 䰜]或从火。 ”形声字。 本义是烹煮。 孚,徐锴《说文系传》作“烹”。 “煑”是“煮”的异体。 (煮玉米)“[者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者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10、[孛 䰜]。 读bó。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孛 䰜],吹声沸也。 从䰜,孛声。 ”形声字。 本义是釜中沸水溢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炊,各本作吹,今从《类篇》。 釜沸溢,各本作釜溢,宋本作声沸,今参合定为釜沸溢。 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孛 䰜]之转语也,正当作[孛 䰜]字。 ”河南方言叫淤锅,江苏方言叫铺锅。 (溢锅)“[孛 䰜]”的小篆写法如图:([孛 䰜]的小篆写法)(【说文解字】之53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发布时间:2025-09-13 08:34:44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