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瑞雪兆丰年下雪对农事的好处包括什么?瑞雪兆丰年下雪对农事的好处包括什么意思 内容: 下雪对农事的好处包括什么? 1、积雪可以保持土壤墒情,减轻病虫害发生。 雪后气温下降,地面温度降低,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降低病害发生率。 同时,积雪覆覆盖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麦根系活力,提高小麦抗寒能力。 2、雪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3、雪后后降温幅度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4、雪后气温下降,可以增加土壤温度,有利于作物生长。 一、2021冬至晴天有什么说法? 优质答案1:冬至晴天意味着瑞雪兆丰年。 如果雨雪多的话 ,正好为庄稼补充一些水份 ,庄稼就会长得很好。 冬至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中,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冬天最寒冷日子即将来临。 在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或汤圆的传统习俗。 现在各地对冬至也没有古代时候那么重视,只是把他当作24节气中的一种。 冬至的气象变化是怎样的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 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 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 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酿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2、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3、吃饺子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4、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优质答案2:2021冬至晴天意味着瑞雪兆丰年。 如果雨雪多的话,正好为庄稼补充一些水份,庄稼就会长得很好。 冬至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中,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冬天最寒冷日子即将来临。 在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或汤圆的传统习俗。 现在各地对冬至也没有古代时候那么重视,只是把他当作24节气中的一种。 二、农村老话“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是什么意思? 优质答案1:这是一个关于节气的老话。 我们最为熟知的瑞雪兆丰年也指在小雪这个节气当中,如果能赶上雪漫天,那么也意味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呢? 雪能滋润大地,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资源。 田地被营养了,被滋润了,那么也就有了丰收的先决条件,所以农民们都盼望大自然会适时地降临甘露,润泽农民,让大地丰收。 再过几天也适逢小雪的到来。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每年的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 到了这个小雪节气,我们很多地方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所以这句谚语"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也预示着如果小雪这个节气落雪,那么来年将雨水均匀,没有大旱大涝的现象发生,这也农民保障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小雪的到来,如果能有雪降临,还可以顺便将农田里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一场适时的雪落还可以起来保暧作用,让土壤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看这些节气知识,我们的农民是不是很厉害呢? 此时,感到小雪这个节气是如此美丽,有利于农事,也会给人们带来美的景致。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 愿瑞雪兆丰年! 优质答案2: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 发布时间:2025-09-11 09:04:14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