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优爱腾芒哪个平台最火 内容: 据猫眼数据显示,上半年长视频平台上新微短剧171部。 喜马拉雅与芒果TV合作的微短剧《传闻中的陆神医》也正式上线了。 继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入局微短剧之后,音频平台为何也下场了? 这门蓝海生意,真的那么好做吗? 温馨提示 | 本文约4000字,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 各大平台为何纷纷入局微短剧? 这一部分回答三个问题:微短剧的好处是什么? 平台为什么要做微短剧? 喜马拉雅为什么要入局微短剧? 微短剧带来了哪些好处? 首先,是降低了拍摄成本,让创作更便宜了。 不得不说,如今影视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 互联网闯入行业前,低成本只能拍个电视电影,上不了院线,发不了卫视,顶多在电影频道放一放,而后就得束之高阁。 近十年,网剧、网络电影的出现,让更多人有了拍戏的机会。 微短剧在某种程度上,将入局门槛进一步降低。 拍一部电影起码要几千万,一部网剧也要几千万,纵然是网络电影,如今市面上的准入门槛都得七八百万。 微短剧则进一步压缩了成本。 有钱的,花大价钱拍;没钱的,几十万就够了。 其次,故事简单,转换快,拍摄时间短。 一部网络电影再加班加点,也得拍小二十天。 微短剧一周就能杀青。 费的心思少了,即使亏损了也不心疼。 更重要的是,微短剧能为新人创作者提供更多上手实操的机会。 《别惹白鸽》的导演温婧自留美归来之后,一直从事影视相关工作。 微短剧为其提供了一个入局机会,她的下一部作品是网剧《了不起的裴千户》。 《大妈的世界》是导演彭晨的处女作,这部剧从剧本创作到完成拍摄只用了2周。 《贩卖法术的杂货铺》的导演修潇楠,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新人导演。 微短剧的观众,并不在乎导演、编剧是谁,名家滤镜在这里不复存在。 只要能走进他们的心坎,他们可以对作品无比宽容,这是新生导演最好的起点。 当然,这是纯粹的创作思维。 对于优爱腾芒等长视频平台来说,更重要的是商业思维。 长视频平台为何要做微短剧生意? 本质上是为了抢占短视频市场。 随着两超两强四大平台局势基本坐稳,蛮荒时代围土圈地的行为逐渐被抛弃。 长视频平台间的竞争仍在继续,但最大的危机早已不在萧墙之内。 在某种程度上,微短剧是一种多方夹击下产生的商品。 在商业大潮侵袭下,观众的耐心不断被消解。 他们对短视频的诉求越发旺盛,5分钟一集、每集三个反转的短平快成为主流。 长视频想要不被抛弃,就得向对手取经。 如当年抢占院线电影而生出网络电影一般,微短剧也是为了夺回被短视频吸住眼球的观众。 时长尽可能短,角色尽可能少,反转尽可能多,才是正道。 于是我们看到,优酷一年能上200部微短剧,爱奇艺大力开发竖屏剧,腾讯视频前两年也提出了火锅剧的概念。 不求做得多好,但起码得有这一环。 不过,对于喜马拉雅来说,进驻微短剧领域本质上是为了卖版权。 众所周知,喜马拉雅是一家音频平台,但它手中同样掌握了颇多网文版权。 互联网平台投身影视行业以来,IP始终是个热门词汇。 但不可否认,99%的网文IP是无法转换成影视作品的。 好的版权太贵,差的版权又没有拍的价值。 微短剧为之提供了更多机会。 近几年,包括米读、掌阅、阅文、书旗、快看在内的网文和漫画平台,涉足微短剧领域。 据统计,由小说IP改编的微短剧占2021年总量的88%。 而喜马拉雅旗下,有超过2000部网文IP版权。 更不用说,有声书与微短剧的关系,本就有点类似于音乐平台的音乐和MV。 打开QQ音乐或网易云,不少单曲的界面上,是自带这首歌的MV的。 说到底,有声书卖得再好,注定只是个小众产物。 影视剧才是一望无际的星辰大海。 微短剧拍好了,喜马拉雅以后涉足长剧领域,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要成为摇钱树,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一部分回答三个问题:平台做了那么多微短剧,质量究竟如何? 是拍给谁看的,有何破圈之作? 目前微短剧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不可否认,如今的微短剧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从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授予“网络微短剧”的官方称呼以来,微短剧几乎每年都在蓬勃发展。 云合数据显示,去年长视频平台上线微短剧398部,相比2020年的296部,增长了34%。 其中,重点网络微短剧58部。 快手、抖音等平台上线的短视频,则超过了78万部。 数量一多,自然有些冒头之作。 从营收层面来看,腾讯视频的《拜托了,别冲我》是目前分账票房最高的微短剧,最终到手3249万。 不过,该剧三季齐上,加起来近70集,投入成本超过2000万,不能将之与常规的微短剧划等号。 《大唐小吃货》《妻子的反攻》等微短剧的分账票房也突破了千万。 在快手上线的《秦爷的小哑巴》播放量超过4亿,芒果TV《念念无明》播放量达6亿,超过了不少长剧,喜马拉雅出品的《传闻中的陆神医》播放量也破了亿。 然而,头部剧的热度并没有转化成有效口碑。 今年上半年只有3部微短剧在豆瓣开分,《念念无明》是唯一一部评分人数过万的。 2021年豆瓣评分7. 6分的微短剧《别惹白鸽》,在芒果TV的播放量也刚刚破亿,这一数据,与它的用心程度完全不成正比。 播放量高达9. 2亿的《这个男主有点冷》,对普通人来说,仍是个陌生的名字。 唯一算得上口碑(豆瓣8. 1)、热度(腾讯视频播放量破10亿)的微短剧,大抵只有《大妈的世界》了。 但这更像是一部吃了红利的个例。 云合数据2022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微短剧播放量猫眼研究院分析师阎娇艳曾称,目前微短剧的总用户八成是女性,消费仍然限定在固定圈层内。 如今的微短剧似乎已成规模,但绝大多数用户的观影习惯,还是在2020年疫情初期被动形成的。 短视频的消费习惯加速了这一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长短视频用户对微短剧的诉求是不同的,哪怕是同一批人,在抖音快手看视频和在优爱腾芒看视频的宽容度也不尽相同。 长视频平台推出的微短剧,精细程度必然要比短视频平台高几个维度。 否则,观众很难买账。 微短剧的声势是陡然而起的。 不过,这片蓝海,似乎尚未转换成摇钱树。 目前看来,微短剧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准入门槛低,必然会面临一个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庞大的数量不能转换成质量,没有质量就不能吸引观众。 第二,投入少意味着赚得少,头部制作公司不稀罕这仨瓜俩枣。 网剧从小成本迈向大部头,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但微短剧不会。 说得好听,这是留给新人创作者的自留地,说得难听,它是入门网剧的基准线,只准活跃在这个区域。 第三,目前的微短剧仍然是“一条心两层皮”。 长视频平台的像剧,短视频平台的像短视频,但精心制作的剧并没有成功转换成收益,反倒是后者频出爆款。 对短视频平台来说,相比起用户自发创作的作品,制作更精良、剧情更长的微短剧,可以有效拉长用户的使用时长,增加平台流量,捧出“带货新星”。 虽说“万物的归宿是带货”只是玩笑,但这是短视频平台推出微短剧的主要目的。 这类作品,主打“土狗”式上头,“名场面”很多,不讲求故事逻辑的合理性,爽就完了。 而对长视频平台来说,作品一旦出厂,挂的就是自家名号。 平台的优质作品决定用户存量,口碑决定舆情风向。 微短剧拍不好,挨骂的还是平台。 所以他们大多同专业制作团队合作,用的也多是熟脸艺人,起码能保证个基准线。 微短剧的生意,全世界都还没做好 这一部分回答三个问题:微短剧赚到钱了吗? 如何盈利? 这种影视快消品是否能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声势如火如荼,效益究竟如何? 微短剧赚到钱了吗,是怎么赚钱的? 目前看来,多数微短剧走的还是付费分账模式,与分账剧、网络电影一致。 比如,爱奇艺采取“会员付费期分账 广告分账期分账 招商分账”的模式,优酷则使用“会员 广告分账”和“流量分账”的模式,腾讯视频采用“会员分账收入 广告分账收入 自招商分账收入”的模式,快手则根据千次有效播放进行单价计费。 2021年,优酷S级分账收入单价提至6元,是目前行业分账短剧最高单价。 但这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平台出血多了,制片方就得加大投入成本。 虽然看似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根据评级和有效观看时长/次数来算钱。 至于广告收入,对微短剧来说,聊胜于无。 毕竟现在头部大剧都少有广告。 决定微短剧赚多赚少的,主要看破圈程度和平台政策。 微短剧仍是一种“伪to c”商品。 抛开为数不多的头部剧,大部分的微短剧最多也就勉强保本,甚至亏本。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 长视频平台的网剧能否破圈,很大程度上受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影响。 微短剧的宣发则比较困难,它的准备时间太短,刚刚预热就得上线,刚产生热度,就播完了。 因此有的微短剧就在不断增加集数。 比如,腾讯视频的《如梦令》,就从原定的70集加到了132集,虽然总时长还不到5个小时。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短视频平台的捧“人”为主。 众所周知,网上的一切都是有人设的。 不只明星如此,网络红人也是一样。 微短剧里主角的人设,可以沿袭到艺人本身。 只要足够眼熟,角色名就能代替演员名。 大部分UGC团队制作的微短剧,就靠这一条路“打天下”。 一边引流涨粉,一边带货直播。 比如,快手上靠《这个男主有点冷》涨粉500万的女主角“一只璐”,就开设了自己的品牌长期带货直播。 而这部剧的制作成本只用了100万,拍了9天。 过去两年,微短剧也曾尝试过付费点播的模式,但受制于篇幅短小,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 毕竟,谁会花3块钱就买一集只有5分钟的短片呢? 你家剧需要花钱看,那我就去别家看免费的。 在短视频平台,微短剧可替代性太强了。 还有就是数量不多的品牌定制剧。 2020年,快手和开心麻花联手推出了《今日菜单之真想在一起》,为蒙牛臻享浓牛奶打广告。 不过,除了业界人士的案例分析里,几乎没几个人提过这部作品。 《大妈的世界》“破圈”后,还在今年的三八节为天猫超市定制了一集特别篇,播放量大概在1500万左右。 腾讯电视剧 ,赞 114 除此之外,像剧集带货等新兴玩法也在不断被尝试。 《大唐小吃货》播出后,同款淘宝店铺同步上线。 剧中出现的小吃,都会在这家店铺里售卖。 玩法之所以花哨,是因为稳定赚钱的渠道太少。 分账也罢,带货也好,能赚钱的永远都只是头部剧集。 IP推不起来,再美好的概念也只能以流产告终。 事实上,包括Netflix在内的海外流媒体,也曾眼红Tik Tok(抖音海外版)带来的高热流量,将剧集拆分成短视频片段流。 已宣告倒闭的流媒体平台Quibi,更是专门开发过横竖屏皆可播放的短剧集,只可惜并没有产生多少声响。 影视行业狂飙突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微短剧没有赶上这波热潮。 这不一定是件坏事。 赶上热潮很快到达天花板的网络电影,也经历了漫长的磨难期,现在仍在找寻自己的路。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微短剧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 对如今的微短剧从业者来说,放平心态更重要。 不论哪种形式,海平面上的永远都只有冰山一角。 只有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内容为王,才能突出重围。 媒朝风 紧跟行业前沿趋势,深度洞察行业价值。 为自己‬和行业赋能‬,请关注‬公众号‬“媒朝风‬” 发布时间:2025-09-11 08:12:24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