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布鞋特色 内容: 作者:红星大队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 乐亭故乡人网站题图来自网络,和本文无关《读乐亭》上有篇文章谈到纳底鞋,也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乐亭传统布鞋的事情,给大家参考。 过去的家庭妇女都会做鞋,做鞋是女孩儿学习针线的入门功课。 布鞋种类很多,除了通常的布鞋,还有一种纳帮鞋,鞋面也用细线一针针纳起来,这样的鞋耐磨经穿。 纳帮鞋还有一种一个鞋面由三块儿布组成,前面正中是一块三角形的,这种鞋叫靸鞋,好像是和尚就穿这种靸鞋,纳帮靸鞋更经穿。 还有一种鞋底向前面延长出一尖角上翻到鞋口,这种鞋忒经穿,下地干活磨不破。 现在有一种旅游鞋鞋底就上翻包过脚尖,大概就是学了我们这种靸鞋。 还有一种鞋,鞋帮是有左右两片缝合,在前面的合缝处缝一条皮线,男性老年人多穿这种鞋,集市上就有售卖皮线条的。 这种前面加一条皮装饰线的鞋叫夹脸鞋,以前老少穿的布棉鞋都做成夹脸鞋,后来引进外来文化,布棉鞋才做成了钉乌眼系鞋带的了。 老人穿的加脸鞋,也有鞋帮满纳云字花纹的,是做装饰。 女孩穿带布带儿的鞋,布带和鞋帮连在一起做,用同一种布料。 小孩儿穿虎头鞋,还有老磕猪鞋,老磕猪鞋样子像猪,猪鼻子很夸张。 还有一种不会走路的宝宝穿的菜包子鞋,鞋底鞋帮合用一块布,用上包打摺的方法做成鞋,像个菜包子,鞋底和鞋帮一样软,适合很小的宝宝穿。 按鞋底鞋帮的连接方式可分飞帮鞋和窝帮鞋,按鞋口的形状又分方口鞋、圆口鞋、尖口鞋。 年轻人、儿童穿飞帮方口鞋,女青年穿带鞋带儿的飞帮方口鞋,中老年妇女穿窝帮圆口鞋,老爷子穿窝帮尖口或圆口鞋。 做鞋用的针针眼就那么大点儿,针眼我们叫针鼻儿,纳鞋底和上鞋用的线绳较粗,是不能直接穿过针鼻儿的。 要把线绳的端部破开,用小指指甲把细纱线挑出来分层次揪断,然后再捻成绳,就变成逐渐变细的绳端了,线绳就可以穿出针鼻了。 绱鞋不用锥子——真好。 这是歇后语凑话,真实情况绱鞋还是要用锥子的。 家庭纳鞋帮、绱鞋都要使用一个用粗针做针头的针锥子,家家都有铜做的锥子把,锥针可以随意装卸,这根粗针俗叫大茬子针。 先用针锥子扎个眼,再把引线的针穿过去。 针锥子的针头是用粗针做的,扎在鞋上不会扎坏布料,眼很小,针线很细密。 鞋铺里使用勾锥子上鞋,椎头宽大,会把一些布纤维扎断,所以针脚不能太细密。 绱鞋是个艰苦的活计,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飞帮鞋相对来说好上一些,针脚都暴露在鞋子外面,锥子扎一眼,针就引一线,上上下下的穿线,就把鞋底鞋帮连在一起了。 窝帮鞋,尤其是小脚妇女的窝帮鞋,针脚在鞋里面,在靠近脚尖的地方手是伸不进去的,手就是伸进去了,也没有办法在鞋里面把针垂直的插过鞋底。 程序是这样的,当需要从鞋面方向望鞋底方向穿针时,还是从鞋底方向朝鞋帮方向插针,有时要一直穿过鞋面才能把针拔出来,用针带过一条牵引线,把针卸掉,用这根牵引线套住绱鞋的主线,拉回牵引线把绱鞋的线带过去。 绱一针要这么复杂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怕没有这个耐心了。 瑞和祥的布鞋恐怕不是这么绱的。 和鞋铺不同,家里做鞋是不用鞋楦的,一家大小脚都不同,孩子们的脚又不停地长,一家要预备多少鞋楦呀? 补袜子的袜底板倒是家家都有。 鞋做成了含口水喷一喷,然后在鞋里塞一些棉花碎布头,也有的塞上干净的半湿的细砂,放在窗台上晒干了,鞋就成型了。 做鞋很费功夫,现在大家都穿商品鞋了,做鞋的技艺怕要失传了,写在这里以作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04 08:43:0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