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压不垮的“铁肩膀”——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雷耀明 内容: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压不垮的“铁肩膀”——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雷耀明蔡琳琳、师浩、张森虎雷耀明(右二)向年轻战友讲解机具使用技巧。 郑弘扬 摄戈壁腹地,机械轰鸣,黄沙漫卷。 攻坚现场,石头不停滚落,施工被迫中断。 “退下,让我来! ”一个沙哑的大嗓门喊着。 听到这个声音,大家心里瞬间踏实了。 这个人就是他们的“主心骨”——驻疆某部技师、二级军士长雷耀明。 13个小时后,排险任务顺利完成。 “每次风险高、任务重的时候,雷班长一定是冲锋在前的。 ”战友们说,他有一副压不垮的“铁肩膀”,能扛事。 作为工程兵,雷耀明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石头。 他的身上也浸透了石头般坚定的信念。 雷耀明在检修机械零部件。 马新周 摄一次紧急施工任务,现场环境复杂,最险处的混凝土浇灌作业施工质量标准要求高,不尽快完成,会影响后续任务。 “我先上! ”雷耀明说完第一个钻了进去。 戴着手套操作不方便,他干脆摘掉;穿着雨鞋脚总打滑,他干脆赤脚蹲在水泥中紧急作业。 几个小时下来,水泥浇灌任务按时完成,雷耀明的手和脚却被水泥灼伤了。 他笑着说:“岩石再硬,也没有咱工程兵的信念坚! ”不仅是急难险重任务,就连日常作业,雷耀明也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最后一个压阵归营——水泥卸载,别人一次背一袋,他一次背两袋,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粉尘在汗湿的衣服上一层叠一层结成硬壳;工地排水,24小时不能停,他拖着水泵在水里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铁一般的担当和意志,源于铁一般的信念。 作为党员,雷耀明说:“没有党组织培养,我不可能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士。 我要把组织给予的关爱,像阳光一样传递给战友、回馈给大山。 ”入伍22年,雷耀明几乎把连队的工种岗位干了个遍,熟练掌握并精通爆破作业、工程维护、机械操作与维修保养等多种专业技能。 雷耀明在测量零部件规格尺寸。 张翔 摄一次,雷耀明听闻兄弟连队某机械液压臂在伸缩时频繁出现故障,与厂家技术人员沟通更换配件后,问题仍未解决。 单位决定返厂维修,雷耀明此时站了出来。 经过3天2夜“捣鼓”,他针对施工作业时灰尘容易进入液压锁这一症结,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彻底解决问题。 雷耀明在检修机械。 马新周 摄“工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 ”在雷耀明看来,施工场上无小事,只要是制约施工效率的问题,都需要倾力解决。 危险系数高、装药效率低、爆破效果达不到预期,一直是困扰爆破施工的“老大难”。 雷耀明又和自己较上了劲。 他一边“啃”专业书籍,一边和技术人员探讨交流,最终探索总结出新的爆破法,施工安全和质量效益大幅度提升。 “兵越当越老,技术要越来越新。 唯有不断钻研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雷耀明说。 雷耀明(右)向年轻战友讲解装备原理。 马新周 摄这几年,雷耀明将自己积累的施工经验和维修技巧汇编成册,形成施工方法40多条、技能革新10余项,总结机械常见故障50多种、维修技巧100多条,助力一茬茬官兵快速成长。 2025年夏,应北京市西城区邀请,雷耀明带着妻子、儿子来北京参加边海防官兵“首都尊崇行”活动。 7月22日清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此刻对雷耀明一家来说,是无比幸福的。 雷耀明拉着妻子的手,妻子牵着儿子。 他们和许许多多前来旅游的人一起,沉浸在感动和喜悦之中……雷耀明(右)向年轻战友讲解装备保养相关知识。 张翔 摄雷耀明和妻子闫东瑞相识于2009年,婚后一直两地分居。 2020年,闫东瑞毅然放弃工作,带着孩子,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来到戈壁军营随军。 “原本是想离他近一点,一家人能经常见面,互相陪伴。 结果发现,来了还是经常见不着。 ”闫东瑞说。 虽然节日团圆时总少一副碗筷,可只要他回来的那天,就是这个家的“节日”。 雷耀明在维修机械。 张翔 摄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雷耀明患上了腰肌劳损,夜里时常疼得难以入睡。 闫东瑞特意学了一套按摩手法,帮丈夫缓解疼痛。 雷耀明总说,多亏了妻子,是她扛起了这个家。 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支持,让他在每一次执行任务时,能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北京之行结束前,雷耀明特地跑到北京一家老字号点心店,给闫东瑞买了一盒她爱吃的点心。 十多年来,他们早已将彼此的爱意融进了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这份感情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在风沙的磨砺中愈发坚韧。 雷耀明(中)向年轻骨干讲解装备维修技巧。 马新周 摄 发布时间:2025-08-02 11:48:03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5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