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最好的团建,是把脆弱的后背交给彼此 内容: 我们都身处一个“集体”中。 每天,去到公司,和同一群人,开会、协作。 用钉钉和飞书连接工作,用聚餐和旅行连接情感。 我们是同事,是队友。 是组织架构图里,被清晰定义的角色。 但我们,真的“在一起”吗? 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在今天的职场里,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而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尤其是一家企业的CEO来说,这种感觉,会被放大一百倍、一千倍。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是半夜一两点回家,五六点又醒来开始工作。 是一晚又一晚推演业务模型,头发白了一大片。 “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那个核心员工的状态最近好不好. .. .. .”你的时间从来不属于自己。 每一个醒着的瞬间,都在琢磨如何让公司活下去、活得更好。 不知不觉,在人群之外,独自走上了一条钢索。 如果这种“既在集体中,又在集体外”的疏离感,让你有片刻的共鸣。 我们就有必要聊聊,如何才能找回那种真正“在一起”的感觉。 从哪里开始呢? 这样吧。 就从戈壁挑战赛开始说起。 想要做更大的事,得和团队一起扛过枪我走过不止一次戈壁。 一走,就是几十公里。 不是宣传片里,那种骑着骆驼、夕阳无限好的戈壁。 是真正的戈壁。 烈日炙烤。 荒无人烟。 很多人说,在家吹空调,舒舒服服待着不好吗? 何必要自讨苦吃呢? 我总是回答,因为,往往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意志力”才会爆发。 什么意志力? 明知特别困难,还是一定要做到的决心。 但是,想要完成更大的挑战,只靠一个人走,是不够的。 得团队一起走。 在商学院圈,有一个鼎鼎大名的户外赛事,玄奘之路戈壁滩挑战赛。 赛事分5种,其中一种,被称作A队规则,我格外想分享给你:“A队,即6-10人一组,以多日分段赛的方式,完成全程121公里的竞赛团队。 团队中第六人的成绩为该队有效成绩。 ”决定输赢的,不是跑得最快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而是那个中间靠后的,第六人。 团队出发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到底谁会是那个第六人。 那么,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 假设你是公司创始人。 这天你带着你的团队,一行10人,来戈壁参加挑战赛。 你和体力超群的队友,像刀锋一样,劈开热浪,全速前进。 对胜利的渴望,让你们暂时忘记了疲惫。 然而,就在快到终点时,你们不得不停了下来。 因为,有人掉队了。 是老朱,老赵,老林,还有老罗。 他们是公司里的CFO、CTO、COO以及CMO。 这几位,在会议室里,能把复杂数据理得一清二楚的4个人,此刻却成了团队里脆弱的一环。 这4人里,跑得最快的是CFO老朱。 他扶着膝盖,艰难咽了口水,跟你们示意:“你们先跑,别管我们几个了。 实在是走不动了。 ”你会怎么做? 要不要丢下他,抓紧往前跑? 不行。 还记得吗? 这场比赛,看的是“第六人”的成绩。 嗯? 可是四人落后,不还有六个人在前面吗? 没错。 可是,但凡前面6人里,有一个出了问题,比如脚崴了退出比赛。 那么团队成绩,就落在了那个远远在后面的老朱身上。 所以,10个人,必须全部在一起往前走。 毕竟,任何人都可能因为体力、伤病等突发状况,成为那个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创业很多时候也是一样。 公司的发展,并不取决于CEO本人领头跑了多远。 因为一个人,即便是效率高到极致,能做的事情依然很有限。 想做更大的事,就需要团队。 有了团队后,公司的发展,其实就取决于公司的“第六人”,在什么位置。 如果潜在第六人摔倒了,怎么办? 你打他一顿吗? 这无济于事。 得去帮助他,让他重新站起来,一起跑。 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这其实早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再和你说个,真实的创业故事。 先号一号脉,保证好血压,我们开始。 当你的心血意外归零,团队就是你的“超级备份”1999年。 皮克斯办公室。 深夜。 空气里浮动着咖啡因和梦想的味道。 显示器微光闪烁,映照着的,是一张张专注的脸。 他们正在创造一个世界。 一个当人类转身,玩具们就会苏醒的世界。 这个小世界,就是后来的《玩具总动员2》。 上百名艺术家,近两年的心血。 它几乎……就要完成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技术人员,来到机房,想整理一下文件。 服务器嗡嗡作响,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一切都和平时一样。 但灾难的是,这天,他选错了驱动器。 一条指令,在某个终端窗口敲下:/bin/rm-r-f。 这是一条“死亡指令”。 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删除。 以最快的速度,删除一切。 回车。 屏幕上,删除进度条,简直快得像一道闪电。 《玩具总动员2》90%的内容,开始蒸发。 胡迪、巴斯光年、牧羊女. .. .. .几秒内,就要灰飞烟灭。 “拔电源! 快拔电源! !”技术总指导就在旁边。 他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声音已经变形。 他发疯一样冲向机房,对着系统部的人狂吼。 晚了。 电源线被猛地扯下。 机房瞬间死寂。 那些活灵活现的角色模型、精心搭建的场景、耗费了无数个日夜的动画序列,不是被放进回收站,而是全都,不可逆地消失了。 两年心血,被夷为平地。 那个犯错的技术员,脸色惨白,呆立原地。 那一刻,就像是在戈壁滩挑战赛最后冲刺的时候,第六人,狠狠摔了一跤。 现在,你觉得皮克斯创始人会做什么? 冲上去,抓住他的领子,质问他,咆哮,当众给他一顿,好让大家泄愤吗? 他并没有这么做。 一小时后。 会议室。 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 没有人发出指责。 没有“你怎么会这么蠢”的质问。 只有一句句的安慰。 和迫切的商讨。 会议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长舒一口气:当晚,就可以从备份系统里恢复文件。 损失的,只是半天的工作量。 还好。 还好。 办公室里紧绷的气氛,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然而,几个小时后。 当工程师们尝试从备份系统恢复数据时,一个更让人绝望的消息传来。 备份系统……没有被及时更新。 如果说第一次是事故,这一次,就是审判。 整个团队,彻底懵了。 不敢想。 无法计算。 上百人,两年的心血。 因为一个疏忽,一个被忽略的系统故障,瞬间归零。 竟然真的发生了。 现在,要把电影重新拼凑出来,需要30个人,整整一年。 对于那时的皮克斯,这几乎意味着破产。 怎么办? 还可以做点什么? 高层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然后否决。 气氛压抑,如同溺水。 就在死胡同的尽头,一个微弱的声音响起:“我……我想起来,我家里的电脑上,好像有备份。 ”说话的是《玩具总动员2》的技术总监,加林·萨斯曼。 半年前,加林刚生完二胎。 公司特许她在家办公。 为了方便,她设置了一个程序,每周,都把整个电影的数据库,自动备份到她家里的那台电脑上。 一个为了照顾家庭的无心之举。 此刻,成了拯救公司全部心血的,唯一一艘诺亚方舟。 加林和同事,几乎是弹射出办公室,开车冲回她家。 他们找到那台电脑,不敢有任何磕碰。 找来最厚的毯子,一层一层把它裹起来,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抬着,像是护送着一颗不能摇晃的炸弹。 那台笨重的机器里,装着一个公司的命。 但,考验才刚刚开始。 数据恢复了。 但备份是一周前的。 大量最新的成果,依然丢失了。 更致命的是,他们看了一眼日历。 距离全球上映的档期,只剩下几个月。 他们必须在几个月内,追回将近一年的工作量。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创始人约翰·拉塞特和艾德·卡特姆做了一个决定。 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有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救回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皮克斯进入了战争状态。 创始人带头,睡在办公室。 整个团队,取消所有休假。 艺术家们为了一个几秒的镜头,可以连续工作48小时,眼睛熬得通红,累了就在桌子底下蜷缩一会儿。 键盘的敲击声,在深夜里,像是密集的冲锋号。 没有人抱怨。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不是在完成老板的任务。 这是在拯救我们“共同的孩子”。 后来,团队复盘,列出了之后工作的优先级清单:1、恢复电影文件2、修理备份系统3、设置预防措施(让那条“死神指令”没那么容易被执行)清单上,唯独没有一项是:“找出那个犯错的人,然后开除他。 ”这部电影最终比第一部的成绩还要好。 甚至有人评价,它是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之一。 皮克斯也因《玩具总动员2》,稳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史蒂夫·乔布斯在《飞向无限》一书里,回忆了这段日子。 那时因为压力,甚至有的团队成员已经出现了健康问题:“我们为了《玩具总动员2》都拼了命,有些人一年以后才缓过劲来。 ”在那段地狱般的日子里,真正支撑他们的,是什么? 是深夜里,你抬起头,揉着酸涩的眼睛,看到整个楼层灯火通明。 你身边,坐着一群和你一样双眼通红,但眼神里闪着同样光芒的战友。 那一刻,你知道。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的团队,不仅是执行你梦想的双手,更是守护你梦想的,最后一道防线。 故事讲完了。 这种能“一起扛枪”的队伍,难道只能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被动激发吗? 不。 它可以被主动创造。 制造一个场域,去感受团队的“在一起”怎么主动创造? 靠开会、喊口号、发奖金吗? 不够。 你必须和他们一起,经历“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旅程。 我们总以为,熟悉的环境能带来安全感。 但办公室,恰恰是扼杀真实连接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职位、有KPI、有汇报关系。 有不得不戴上的专业面具。 所以,你必须找到一个“场”,一个能让这一切暂时消失的场。 让团队的人一起,经历一些挑战。 和团队一起,去徒步吧。 这个场,可以是远离城市的山野。 为什么呢? 地理学家Jay Appleton曾提出一个深刻的理论,叫“视野-庇护”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幸福感,根植于一种古老的生存本能:既渴望拥有广阔的视野,以便发现机会和危险,又需要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来躲避威胁。 于是,当庇护过多,我们会天然寻找视野。 当视野过多,我们就会天然寻找庇护。 办公室,就是一个“庇护过度,视野为零”的地方。 每个人被格子间、会议室和厚厚的墙壁包裹,感到安全,但也失去了对全局的感知。 你的“视野”,被压缩到眼前的屏幕和KPI上。 看见的只有“同事”这一个角色,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山野,正相反,是一个“视野宽广”的地方。 连绵的山峦、无垠的湖光。 这种开阔感,会自然激发我们进行更宏大、更长远的思考。 但潜在的“危机”,却在驱使你,寻找你的庇护。 哪里是你的庇护? 你身边的团队伙伴。 当汗水模糊双眼,当你在陡坡上需要一只手来拉你一把时,那个平时和你讨论报表的CFO,此刻是你身后坚实的支撑。 而那个平时跟你争论产品细节的CTO,此刻是为你递上一瓶水的人。 和团队一起徒步,主动剥离掉身份、职位和KPI。 汗水会洗掉伪装,疲惫会挤掉客套。 一句鼓励、一瓶水、一次伸手,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种记忆,会成为团队未来面对商业困境时最宝贵的“情感储备”。 回去后,当市场寒冬来临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公司会不会倒”,而是“我们‘一起’怎么扛过去”。 不是要组织一次旅行,而是要主动创造一个“场域”,让团队在身体的极限挑战中,找回看见彼此、交付后背的本能。 一起扛过枪,一起爬过山,一起在泥泞里拉过一把的团队,彼此的连接是写在肌肉记忆里的。 当市场寒冬来临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公司会不会倒”,而是,“我们‘一起’怎么扛过去”。 所以,我们启动了一个项目,叫:进化的力量·问道内心。 我们想要带大家,一起去接受一些挑战,完成一些挑战。 通过这些挑战,不断磨练自己的心力。 去年,我们去了小相岭。 我写了一篇文章:《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你的内心》。 今年,我们讨论了好几轮,才终于定了一个地方。 别担心。 别担心。 我们没有戈壁滩,没有高海拔骑行,也没有冰山爬升。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吉林松花湖。 八月的北方,没有南方的酷暑。 眼前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壮阔湖光。 远处是绵延起伏的长白山余脉,满目皆是沁人心脾的绿。 林间只有风声、鸟鸣和脚踩在松针上的沙沙声。 空气里弥漫着松木和泥土的清香。 这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对身心的彻底洗涤。 白天,我们用双脚丈量山川,感受“一起”攀登的力量;夜晚,我们围坐湖边,或许有篝火,有星空,进行深度的复盘和分享。 那时候的分享,不再是工作汇报,而是心的交付。 “问道”,是向大自然问道,向自己的身体极限问道,更是向我们彼此的内心问道。 这是一段“脱离”日常,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初心的旅程。 最后,特别想和你分享一段话,来自皮克斯著名导演李·昂克里奇:“如果你有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那说明你的工作有问题。 我们知道,搞砸事情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要尽快碰到麻烦,失败得越早越好。 然后,我们‘一起’走上正路。 ”有些路,一个人走,会快一点。 但伟大的路,总要和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远。 当你们回去,为项目吵得面红耳赤,被困难砸得手足无措,一定会想起曾经“在一起”的经历,从中获得力量。 下次,当你的团队说,真羡慕别人一起扛过枪啊。 你可以回复他:“我们现在不正是吗?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发布时间:2025-06-27 09:52:48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4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