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商业社会的“软化”:从效率至上到价值共生 内容: 引言:当京东“送外卖”成为商业信号 2025年,京东在外卖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发行业震动——宣布为外卖骑手全员缴纳社保、设定5%净利润红线、创始人刘强东强调“不打口水仗,专注社会价值”。 这些看似与传统商业竞争逻辑相悖的决策,实则暗合着中国商业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从“硬邦邦”的效率优先,转向“软绵绵”的价值共生。 一、京东转型:社会价值成为商业新锚点京东的外卖布局绝非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一次主动的“人设重构”。 不同于传统外卖平台的价格战、补贴战,京东选择以“社会价值”作为突破口:为骑手提供社保和退休保障,看似增加成本,实则重建商业与社会的信任纽带;限制净利润率,本质是将企业盈利与社会福祉绑定,打破“商业只追求利润”的固有认知。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企业对时代信号的敏锐捕捉。 当消费者开始关注“骑手权益”“企业社会责任”,当社会不再容忍“唯利是图”的商业逻辑,京东意识到:商业的竞争力,正在从“如何赚钱”转向“如何创造价值”。 正如罗振宇所言,企业需要重新成为“时代的连接器”,在用户与社会之间搭建更有温度的桥梁。 二、从“时间就是金钱”到“价值定义商业” 回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象征着中国商业社会的“硬核”起点。 40年间,商业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效率、规模、利润推向巅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也让社会患上了“价值单一化”的病症——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一度简化为“赚钱”与“消费”的冰冷等式。 如今,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当物质丰裕催生精神需求,当互联网让个体价值被无限放大,商业的终极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利润积累,而是回答“赚钱之后”的问题:如何让商业成果反哺社会? 如何满足人对尊严、情感、归属感的深层需求? 京东的外卖策略,正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回应——商业的“软化”,本质是回归对“人”的关注。 三、新商业逻辑:情绪、社群与内心共鸣 在“软化”的商业社会中,三大核心动力正在重塑市场: 1. 社会价值:商业的“道德公约数” 企业不再是冰冷的盈利机器,而是需要具备“社会人格”。 例如,盒马的“共享员工”、拼多多的“助农计划”,都在证明:当商业行为与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绑定,才能获得长期信任。 京东为骑手缴社保,本质是在构建“企业—员工—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2. 情绪价值:消费的“隐性刚需” 从“奶茶经济”到“宠物陪伴”,从“治愈系文创”到“沉浸式体验”,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满足”买单。 商业的竞争力,开始体现在能否捕捉用户的焦虑、孤独、成就感等深层情绪,并用产品或服务提供“情绪出口”。 3. 社群需求:连接的“去中心化”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通过社群自建连接,企业若想参与其中,必须成为“价值共创者”。 例如,瑞幸的“生椰拿铁”靠用户UGC引爆全网,华为的“花粉俱乐部”形成品牌共同体。 京东切入外卖市场,也是希望通过服务骑手和用户,重新嵌入社会关系网络,成为“连接器”而非“旁观者”。 结语:商业的“软化”,是进化而非颠覆 从“硬邦邦”到“软绵绵”,不是否定商业的效率与理性,而是为其注入温度与人文关怀。 当京东这样的企业开始用社会价值定义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人的需求”才是商业的终极原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商业,终于从“向外扩张”转向“向内观照”,从“征服世界”转向“温暖人心”。 在这个“软化”的时代,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商业,既能创造财富,也能守护尊严;既能追求效率,也能包容温度;既能连接世界,也能贴近人心。 这,才是商业最动人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5-04-23 09:42:27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4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