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下列哪句诗写的是腊八粥(下列哪句诗写的是腊八粥蚂蚁庄园) 内容: 下列哪句诗写的是腊八粥? 1、腊八节是什么节日? 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你知道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答案是: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俗称的腊八节。 这一天人们用各种五谷杂粮熬制腊八粥,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腊八粥是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制作的,在佛教中,腊八节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所以腊八节又称为佛成道节。 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腊八”,是我们中国有名的传统节日。 古诗中也有很多关于“腊八”的吟咏,就让我们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品味,来了解一下古诗中的腊八吧。 腊八的源流清代诗人李联琇在《腊日》这一首诗中追溯了腊八节的源流:饮烝大割孟冬腊,为报得禽自思猎。 一从秦帝改嘉平,日取戌温义相接。 腊鼓鸣,春草生,荆楚乃有腊八名。 力士驱背细腰鼓,村村豚酒歌丰盈。 更喜善会浴千佛,遂以期为饭僧日。 “饮烝”、“大割”和“腊”一样,都是古代冬季所行之礼仪,《礼记·月令》中都有记载。 “饮烝”是指农事完毕之后君臣会宴于太学,“大割”是指杀群牲以祭祀先祖。 那么何为“腊”呢? “腊”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追溯“腊”的渊源云:《礼传》:“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所谓“腊”就是人们在冬天猎取禽兽来祭祀祖先的仪式。 “嘉平”、“清祀”、“大蜡”是夏商周时期的称谓,汉代称为“腊”。 秦始皇时期曾一度恢复“嘉平”的名称,所以李联琇诗中有“一从秦帝改嘉平”之说。 有一种说法,认为“腊”有“相接”之义,因此腊祭又有辞旧迎新的意味了。 所以李联琇诗云“义相接”。 关于“腊”的时间,原本并不固定在腊月八日这一天。 《礼记》中记载的腊祭原本是在孟冬之月,也就是入冬的第一个月的。 到了秦始皇改名嘉平之后,才移到十二月,后世沿袭之。 汉代在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腊祭。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因为在古代的干支学说中,“戌”代表温暖之气,所以以戌日腊祭,取寒往温来之义。 所以李联琇诗中说“日取戌温”。 以腊月八日作为腊日的,可见的记载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开始:“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可以看到,在腊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要戴上面具,击鼓以驱逐瘟疫。 这就是李诗中所描述的:“腊鼓鸣,春草生,荆楚乃有腊八名。 力士驱背细腰鼓,村村豚酒歌丰盈。 ”“更喜善会浴千佛,遂以期为饭僧日。 ”这两句诗是说,我们现在的腊八风俗,实际上是受到佛教的很大影响的。 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实用,让他恢复了精力。 由此佛陀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 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 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关于腊八粥腊八这一天的很多风俗中,最著名的就是喝腊八粥了。 如上所言,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 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说起来,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 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做法,宋末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载云“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的做法则更为复杂:“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 发布时间:2025-04-18 08:30:36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3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