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湖南省各县名字的来历 内容: 你知道吗? 湖南各县市的名字的来历 湖南省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 全省辖13个市、1个自治州,下辖122个县(市、区),这些市州县有着不同的名字,然而你知道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湖南省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长沙市“长沙”得名说法很多,有说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也有“长沙星”之说,古人按星宿分野,与社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 此外还有“沙洲”说、“万里沙祠”说等。 望城 1951年设县时以县城“望城坡”命名。 望城坡,顾名思义,可以望见长沙城的坡地。 2011年6月,撤销湖南省望城县设立长沙市望城区。 浏阳 以县治在浏水之北得名,而这条浏水,后世也转名为浏阳河了。 宁乡 唐贞观元年(627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 株洲市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 古时,当地多槠树,因湘江流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 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醴陵 初置县,隋废,唐初复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攸县 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茶陵 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炎陵 1994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湘潭市“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 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湘乡 公元前3年,西汉哀帝将涟水流域赐长沙王之子刘昌,封湘乡侯,“湘乡”开始作为侯国地名问世。 东汉建武初年,始置湘乡县。 韶山 以境内韶峰得名。 岳阳市关于“岳阳”名称的由来,有颜延之诗句说、幕阜山南说、巴丘山南说、“南门日阳”说四种说法。 后两种说法依据不足,前两种说法虽与岳阳行政区划由来相关,但结论又有些偏颇。 岳阳作为地名,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南名北移,约定俗成。 至于最终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的岳阳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华容 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 湘阴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县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 平江 原以境内昌江命名昌江县,五代时为避皇帝名讳改名为“平江县”。 汨罗 1966年析湘阴县置县,以境内汨罗江命名。 临湘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以“濒临湘地”改名临湘县。 衡阳市衡阳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也缘于“南岳独秀”的衡山,因地处衡山之阳(南)而得名。 衡南 同“衡阳”。 衡山 以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 衡东 1966年分拆衡山县东部置县,也可以理解为位于衡山以东。 祁东 1952年分拆祁阳县东部置县。 常宁 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宁”之意改名常宁县至今。 耒阳 以县治位于耒水之北得名。 邵阳市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 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 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 王莽篡汉,侯国除。 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阳之名由此而得。 邵东 1952年分拆邵阳县东部置县。 新邵 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武冈 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隆回 1947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 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 从此,润物造化,衍肓众生。 洞口 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距县城4公里处有2个大石洞,320国道由此穿过,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悬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县因此而定名。 城步 以原县治“城步寨”命名。 新宁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 绥宁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1103)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常德市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 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 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 ”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安乡 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取“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之义名县。 汉寿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朝万寿无疆”之意,三国时被改为“吴寿县”,后多有更改,1912年民国建立后以“驱除靼虏,汉室复兴”之意复名汉寿至今。 澧县 以澧水流经命名。 临澧 以滨临澧水命名。 桃源 以境内名胜桃花源得名。 石门 因县城外有两岩壁立如门,故名。 而且这岩壁的方位还有三种说法。 津市 因正值澧水9条干支流汇合处,优越的水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益阳市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 ”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 ”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 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南县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长江南岸湖北石首县属藕池江堤溃决,大量泥沙淤积。 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 “南洲”。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 两年后厅址迁至九都新署。 1912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 1952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 安化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沅江 以沅江在县境内汇入洞庭湖得名。 郴州市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 “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 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资兴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析郴县置资兴县;取“资源丰富、兴旺发达”之意。 桂阳 以县境位于桂岭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阳县已经发生地域转移。 宜章 因境内有大章、小章2水,故称义章县。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永兴 宋熙宁六年(1073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嘉禾 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为禾仓,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置县后,因名嘉禾。 临武 战国时为楚国军事驻地临邑。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临武县。 汝城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 桂东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自桂阳县(今汝城县等地)东部置县,因而得名。 安仁 安仁县宋乾德三年(965年)建县,县名取“安抚仁义”之意。 永州市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 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 永州以潇湘二水汇流,以“二水”合为“永”字,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永州。 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祁阳 三国吴时始置县,以县治位于祁山之南得名。 东安 也是在镇压当地“蛮夷”后以“东部安宁”之意命名。 双牌 1969年12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建立双牌县,以境内双牌水库得名。 双牌,古名“泷(shang)泊”转音。 道县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营道县为道州。 道,史载“有蛮夷曰道”。 江永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境内永明岭定县名为永明县。 1955年改江永县。 宁远 宋乾德二年(964),以“远方安宁”之意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沿袭至今。 蓝山 唐天宝初以县城“踞万山间”,“四时苍碧如蓝”,遂改名为蓝山。 新田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宁远县置县,其时境设军屯新田营,故名新田。 江华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以治所设“阳华岩之江南”而名。 怀化市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1942年设县。 1981年改称怀化地区。 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 中方 1997年设县,以县治中方镇得名。 中方如何得名? 不详。 沅陵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此说有争论)。 辰溪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为辰溪县至今,以辰水流经得名。 溆浦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县置县至今。 县名取溆水之滨意。 会同 宋崇宁元年(1102年)置三江县,二年(1103年)以三江汇合同流改名会同县。 麻阳 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于麻口麻水(今麻阳河)以北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沿用该名至今。 新晃 清置晃州直隶厅,以晃山得名。 1913年改晃县。 1956年由晃县及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 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县。 以“澧有兰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靖州 宋崇宁二年当地土司纳贡,改称靖州。 靖,地域安定之意。 通道:周以前属荆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 因沅江自贵州入湖南境内先后纳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宽阔,气势宏大,故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改称洪江,设洪江砦。 清末设洪江镇。 民国初期设洪江市。 娄底市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出“神童”杉山人贺德英。 以天象娄星、氐星交相辉映而得名“娄氐”,后世转为“娄底”。 双峰 1951年析自湘乡县,以县境内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而得名。 新化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蛮”归化后置县。 取“新近归化”之意。 冷水江 市区处冷水江畔,故名。 涟源 市境有涟水源头,故名。 张家界市因境内名胜张家界得名,原为“大庸县”,隶属于湘西自治州,后独立成地级张家界市。 慈利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桑植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年)设桑植县沿袭至今,县名以县境内遍植桑树得名。 湘西州湘西州境域,战国时属楚黔中郡。 西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 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 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 宋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顺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蛮安抚司地。 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 清置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 民国三年到民国十一年为辰沅道。 民国二十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为第八、九行政督察区。 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4月28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吉首 1953年所里定为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驻地,并按苗语更名吉首,意思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泸溪 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 凤凰 因县城外有山形如凤凰而得名。 花垣 1952年由永绥县更名花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 花垣,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后筑城垣,年久惯称花垣而定名。 保靖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古丈 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厅,民国改为古丈县至今。 “古丈”一名的由来,《古丈坪厅志》有如下记载:“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丈则两军对敌之号……”,说明是来自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永顺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设府,以“永世归顺”之意置永顺县至今。 龙山 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6:4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3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