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采莲女诗词 内容: 江南水乡的明媚春日,一群精心装扮的少女划着小船,穿梭在莲叶间,一边采摘莲子,一边嬉笑,笑声与歌声相伴,人面与莲花相映。 这幅旖旎的水乡美景,好像总是出现在唐诗宋词里——王昌龄的《采莲曲》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晏殊的《渔家傲》说:"越女采莲江北岸。 轻桡短棹随风便。 人貌与花相斗艳。 流水慢。 时时照影看妆面。 "这些采莲女不仅美丽明艳,而且十分勤劳,就如王维《莲花坞》中形容的: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看到这么勤劳美丽的采莲女,岸上的少年自然春心萌动,李白的《采莲曲》就记录了这样一幕——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即便没有岸上少年,浪漫的诗人、词人们,也会想象采莲女芳心暗许,又或者她们正努力追寻自己的爱情——欧阳修的《蝶恋花》说:"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 周邦彦的《南乡子》说:"应是采莲闲伴侣,相寻。 收取莲心与旧人。 "这一首首采莲诗词,情因景而浓,人因情而媚。 但我好奇,为什么唐诗宋词里有这么多采莲作品? 为什么这类诗词总隐约与恋情相关? 难道文人墨客总会遇到采莲女、并每每去了解她们的故事? 显然,这不太合理。 或许,诗词里写的并非真实劳动场景,那些采莲女也并非真的水乡女子。 “采莲”题材由来已久写"采莲"的诗歌,最早可追溯到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就表面文字看,它写采莲劳动,是一首欢乐的民歌。 但有一点让人奇怪——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采莲",可后面既没写采莲人,也没写采莲动作,反而一直在写"鱼",还让鱼东西南北地嬉戏,这跟采莲有什么关系呢? 闻一多写过一篇文章叫《说鱼》,从隐喻的角度解释了《江南》里的"鱼"和"莲"。 闻一多认为,这里的"莲"谐"怜"声,隐喻女子;而"鱼",隐喻男子。 说鱼与莲戏, 就等于说男与女戏。 按这个解释,《江南》就是一首情歌了。 在《江南》之后,南朝乐府民歌里也有"采莲"场景出现,且每每运用谐音、隐喻,暗示男女恋情。 比如《西洲曲》中有一段: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少女打开门,没见到她的少年郎。 或许他们之前约好了见面,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按时赴约。 于是少女出门采莲,一边采莲、一边还在想着那个没来赴约的人——她看到"莲子青如水",这是隐喻爱情的纯洁,说明她相信那个人没有变心;她采下一朵莲,看到"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南朝民歌中还有些作品,虽没写"采莲",但都利用"莲"与"怜"谐音、"藕"与"偶"谐音,隐喻恋情——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 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怜)。 种莲(怜)长江边, 藕(偶)生黄孽浦。 必得莲子(怜子)时, 流离经辛苦。 可见,"采莲"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诗歌题材,并且最初就带着对男女恋情的隐喻。 南朝时,“采莲”题材被打造成宫廷歌舞刚才说到的汉乐府民歌《江南》,就具有歌唱表演的性质。 根据《宋书·乐志》记载,它是"相和曲",大约前三句由一人独唱, 后四句由众人合唱,或者说"前三句当系唱词, 后四句当系和词。 和词可能是按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 由四个人轮唱, 所以不用押韵。 "(《乐府散论》)南朝梁武帝萧衍追求声色享受,他可能很喜欢"采莲"题材对恋情的隐喻,所以亲创《采莲曲》,将"采莲"打造成宫廷歌舞。 根据《乐府诗集》记载,梁武帝作的《采莲曲》也是有领唱、有合唱,合唱的歌词是:"采莲诸, 窈窕舞佳人。 "之后,《采莲曲》在梁朝宫廷流行。 梁简文帝作《江南弄三首》,其三也是《采莲曲》,曲词说:"桂楫兰桡浮碧水。 江花玉面两相似。 莲疏藕折香风起。 香风起。 白日低。 采莲曲。 使君迷。 "可见"采莲"这种歌舞形式,背景布置如同江南水乡,"香风"环绕,由"窈窕佳人"演绎的划船、采莲等动作又轻盈优美,酿造出香艳的氛围。 "采莲曲,使君迷",写出宫廷上层对这种歌舞的醉心迷恋。 采莲歌舞也从南朝宫廷,流行到达官贵族家。 《梁书·羊侃传》记载:"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掉歌》两曲,甚有新致。 姬妾侍列,穷极奢靡。 "如果说汉乐府民歌《江南》还与采莲劳动有关,那到了南朝,"采莲"已变成宫廷歌舞,是由"窈窕佳人"们来表演的。 唐宋时期,采莲歌舞也广为流传唐人包何写过一首五律诗《阙下芙蓉》,大约作于唐玄宗年间,诗的前两句是歌功颂德,后两句则描述了宫廷采莲歌舞的精妙——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圣明。 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 庆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 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采莲声。 大约生活于中晚唐时期的皇甫松,有一首《采莲子》流传——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歌词里的"举棹"、"年少"是和声,它展现的很可能也是"一唱众和"的歌舞场景。 到了宋代,采莲歌舞更成为宫廷重要的歌舞形式。 据《宋史》记载,宋代宫廷歌舞队里有专门一支"采莲队",女孩子们"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鬓髻,乘彩船,执莲花。 "布景是"乘彩船",道具是"执莲花",这歌舞形式已经很规范了。 宋代的采莲歌舞,估计也在秦楼楚馆流行。 北宋郑仅有《调笑转踏》组曲,其中一首词说:双桨,小舟荡。 唤取莫愁迎叠浪,五陵豪客青楼上,不道风高江宽。 千金难买倾城样,那听绕梁清唱。 "五陵豪客青楼上"、"那听绕梁清唱",这两句足以说明,《调笑转踏》写的是青楼里采莲歌舞的场景。 秦观也有《调笑令》组曲十首,其中一词是:柳岸,水清浅。 笑折荷花呼女伴,盈盈日照新妆面,《水调》空传幽怨。 扁舟日暮笑声远,对此令人肠断。 歌女们的一曲《水调》,唱得幽怨缠绵。 而随着歌声尽、"笑声远",歌舞落幕了,可秦观还沉浸在刚刚幽怨缠绵的歌声里,看着那些落幕下台的歌舞佳人,他也许想起了生活里离开他的恋人,所以"对此令人断肠"。 这大概也是采莲歌舞总能撩动文人心扉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采莲诗词里隐藏的小“证据”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有一首七言古诗《采莲曲》,袭用乐府旧题,写的是采莲女对征夫的思念,前半段说: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结尾这句"渠今那必尽娼家"很值得注意,它的意思是:"也许这些采莲女未必都出身娼家","娼家"不就是指歌舞妓的身份嘛,若是真的采莲女,怎会出身娼家呢? 除非这是一场采莲舞,采莲女是由歌舞妓扮演的。 宋代的采莲词里,这样的小"证据"就更多了——首先,是采莲女的穿着和妆容,她们经常穿着轻罗舞衣,手上戴着金钏,头上戴着碧簪,这些装扮都不适宜真实的劳作,而是舞台需求。 比如:晏殊《渔家傲》十四首其一脸傅朝霞衣剪翠。 重重占断秋江水。 一曲采莲风细细。 人未醉。 鸳鸯不合惊飞起。 欲摘嫩条嫌绿刺。 闲敲画扇偷金蕊。 半夜月明珠露坠。 多少意。 红腮点点相思泪。 周密《水龙吟》素鸾飞下青冥,舞衣半惹凉云碎。 蓝田种玉,绿房迎晓,一奁秋意。 擎露盘深,忆君凉夜,暗倾铅水。 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 应是飞琼仙会。 倚凉飙、碧簪斜坠。 轻妆斗白,明榼照影,红衣羞避。 霁月三更,粉云千点,静香十里。 听湘弦奏彻,冰绡偷翦,聚相思泪。 其次,采莲词中经常出现"水面鸳鸯",鸳鸯从相向而飞、到惊飞离散,很可能是宋代采莲舞的规定动作,大约象征了男女从相识相恋到分手别离的过程。 比如刚刚提到的晏殊《渔家傲》里,就有"人未醉。 鸳鸯不合惊飞起。 "周密的《水龙吟》里,也有"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 "此外还有:欧阳修《蝶恋花》永日环堤乘彩舫。 烟草萧疏,恰似晴江上。 水浸碧天风皱浪。 菱花荇蔓随双桨。 红粉佳人翻丽唱。 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且把金尊倾美酿。 休思往事成惆怅。 晏殊《雨中花》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 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罥衣伤手。 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第三,词人偶尔在采莲词里,交代出歌舞酒宴的环境。 晏殊《渔家傲》其中二首:荷叶初开犹半卷。 荷花欲拆犹微绽。 此叶此花真可羡。 秋水畔。 青凉伞映红妆面。 美酒一杯留客宴。 拈花摘叶情无限。 争奈世人多聚散。 频祝愿。 如花似叶长相见。 荷叶荷花相间斗。 红娇绿嫩新妆就。 昨日小池疏雨後。 铺锦绣。 行人过去频回首。 倚遍朱阑凝望久。 鸳鸯浴处波文皱。 谁唤谢娘斟美酒。 萦舞袖。 当筵劝我千长寿。 结语对于"采莲"题材的演变,可以做这样一个总结——在汉乐府《江南》里,"采莲"与现实劳动应该有些联系;到了南朝,"采莲"演变为宫廷歌舞,由"窈窕佳人"表演,隐喻男女恋情;而后,采莲歌舞流行于宫廷、达官贵族的歌舞酒宴,甚至秦楼楚馆;唐诗宋词里,也许确有表现"采莲"真实劳动场景的,但多数应该是文人墨客欣赏歌舞时的创作,是酒宴寻欢时的情感表现,所写的"采莲女"实际并非水乡劳动女子,而是歌儿舞女。 所以,"采莲"场景被一再描绘、主题还总与恋情有关,就都不足为奇了。 发布时间:2025-03-25 08:17:0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3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