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乾隆那么宠爱令妃这个人 乾隆为什么没有立令妃为皇后 内容: 乾隆年间,有多少秀女、嫔妃盼着得到皇帝的宠幸? 又有多少后宫女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见到皇帝一面? 这些人本身就是被冷落的人,这些人到底有多少,自然也没人愿意去统计。 与这些女人相比,令妃的待遇恐怕是她们做梦也不敢有的奢望。 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乾隆既然如此宠爱令妃,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立她为皇后呢? 令妃的出身其实也没那么低微令妃出身包衣,地位低微,先做宫女,后成嫔妃,得乾隆圣宠,从此一飞冲天,一路晋为皇贵妃,与皇后仅一步之遥。 但有一点要说明,许多人刻意贬低令妃的出身,是为了放大她人生逆袭的反差。 事实上,令妃的出身对于宫中其他嫔妃的身份确实要低到卑微,但与普通人相比,还是要高上很多。 令妃的父亲是魏清泰,在宫中做内管领,隶属于内务府。 这种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宫中面对嫔妃和皇子们确实是家仆的存在,但对于那些宫女、太监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管理者,掌握着实权。 无论是当年令妃入宫做宫女,还是在选秀中脱颖而出,这些事情内务府全都帮得上忙。 令妃家族在内务府有关系,自然能够得到不小的助力,这种关系要远比那些花钱打点的人要硬,这是令妃的优势。 而且,令妃的家族早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她的曾祖父嗣兴是护军校,祖父武世宜官至内务府总管,她的祖母和母亲更是先后担任过宣册宝文女官。 从内务府总管这个职务来看,令妃的家族势力不小,算是拥有了门第。 如此一个家族,若是抛开满洲正黄旗包衣的身份,将其与民间的一些家族相比,谁敢小觑? 所以,令妃出身低微,身份卑微,这种对她地位的形容词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对比于其他嫔妃的出身自然没错,但对于咱们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令妃的这种小小优势,等到入宫成为嫔妃之后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家族关系放在她与其他嫔妃的竞争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此以后,令妃的逆袭人生,几乎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了。 乾隆皇帝不仅后宫佳丽三千,而且多次下江南寻花问柳,他一生中见识过的女人形形色色,无论是母仪天下、端庄典雅,还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亦或是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他全都不陌生,为何令妃在如此情况之下,仍然能脱颖而出,独得乾隆皇帝的专宠呢? 令妃入宫独得乾隆专宠令妃性格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原生态”,即便在选秀入宫以后,依然保持着这种特质,并未因为环境改变而转变,这种特性难能可贵。 令妃的美丽容貌和古灵精怪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乾隆,这是他此前在花海中游历见所未见的特质。 令妃19岁那年,她得到乾隆的宠幸,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乾隆的注意力完全被令妃所吸引,这一年她被封为贵人。 “答应、常在、贵人”,虽然都属于低品级,但这次被封贵人只是一道“开胃小菜”,同年她就晋为“令嫔”。 而且,这个“令”字还是乾隆花了心思选定的,取自“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中的“令”字,这个待遇可是万金难买。 这个“令”字除了有《诗经大雅》所表达的“美好之意”外,还代表了“玉德”,是乾隆对她冰清玉洁的肯定。 同时,“令”字的满文是“mergen”,有“聪明”的含义。 古灵精怪、冰清玉洁,再加上美好的寓意,仅从一个“令”字,就能感受到乾隆对她的宠爱。 如果只是花点小心思来表达爱意,必然不能符合乾隆皇帝的身份,除了这些“真情流露”以外,乾隆还给令妃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短短三年时间内,令贵人就直接晋封为令妃。 此后又一路晋封为令贵妃、皇贵妃,乾隆还贴心地为她“抬旗”,将她的身份从满洲正黄旗包衣,抬为满洲镶黄旗。 发布时间:2025-03-18 08:15:26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3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