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民俗知识抹额 内容: 将布帛等物折叠成条状勒于额头,被称为抹额,也有叫“眉勒子”。 抹额的习俗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河南南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人,就围绕这种饰物。 唐代也有用抹额的风俗。 在唐宋时期,抹额还是军将武士的一种额饰,可区分不同的军队,陕西西安出土的陶俑就提供了这种证据。 到了宋代民间男子崇尚系裹头巾,用抹额者渐渐减少,发展到后来抹额则变成了妇女的专用头饰。 明清时期是抹额的盛行时期,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普遍系这种饰物,当时已称“眉勒子”或“半头带子”。 有的用黑色丝帛冠以珠宝悬在额头:有的是翠花、玉。 更多的是用银子打制成八仙、菩萨、佛等形状缝制在上面。 抹额的造型一般是两头狭窄,中间宽阔。 抹额直到民国时代才渐渐消失。 【谢谢关注,欢迎点赞,文明评论】 发布时间:2025-02-09 07:43:11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3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