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上海四大古镇风景美如画 收拾一下出发吧 内容: 上海周边的古镇一直都是热门的旅游地点,作为北方人的我非常喜欢上海四大古镇的风格了。 虽然大体上形式一样,但是细细品尝四个古镇还是各有风味的。 上海四大古镇就像四颗宝石坠落在大都市周边,为快节奏的人们提供了自由呼吸的地方。 有时间要去好好感受一下了。 上海四大古镇于199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首批上海,得名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即上海四大古镇,即嘉定镇、松江镇、朱家角镇、南翔镇。 其古称为练祁市。 上海四大古镇嘉定镇嘉定镇。 置县时属春申乡。 明正德年间易名州桥市。 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复称练祁市,属守信乡。 清嘉庆以后,本县以厂设治,练祁市别为一厂,时称城区或县城。 宣统元年(1909)举办地方自治,称城区,以外城河为界,领图9个,面积1. 79平方公里,计1783户,9220人。 民国3年(1914)改称城市。 民国17年改称嘉定市。 县城冠以嘉定为名,乃由此始。 民国17年,设市乡行政局,嘉定市设局于城市。 民国35年,称城镇,翌年改称疁城镇。 解放后设城厢镇,西境由外城河延伸至高僧桥,域境3. 48平方公里,计2500余户,1. 2万余人。 1949年改称城厢区。 1951年有3445户,1. 45万人。 1956年改为城厢镇。 1958年,被列为上海市卫星城,1960年后形成科学卫星城。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相继迁入境内。 1960年,境内居民5362户,常住人口3. 72万人。 1980年改称嘉定镇,西至高僧桥,东至嘉罗公路,南至环城路,北至北城河,面积4. 74平方公里。 上海四大古镇松江镇松江有着“上海之根” 的称呼。 其内拥有大量文物古迹,如唐代陀罗尼经幢,宋代兴圣教寺塔(方塔)、望仙桥,以及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的云间第一桥(跨塘桥),元代云间第一楼、清真寺,明代砖雕照壁、西林塔、葆素堂、颐园、大仓桥、《急就章》碑,清代醉白池、兰瑞堂(楠木厅)、邱家湾天主堂、遂养堂(张祥河宅)、陈化成祠等。 除此之外,自然园林风景也深得游人喜爱。 上海四大古镇朱家角镇朱家角镇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镇上名胜古迹颇多、休闲设施齐全,自然景观更是数不胜数,名山名湖有淀山湖和“九峰”之祖淀山;名园有课植园和珠溪园;名庙有朱家角城隍庙和关王庙(报国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称“一线街”;还有名桥、名店和俱乐部茶馆,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上海四大古镇南翔镇南翔,古名槎溪。 梁天监四年(505),建白鹤南翔寺于此,因寺成镇,遂以寺得名。 位于县境(今上海市嘉定区)南部,距县城约12公里。 明初,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全县各市镇之首。 嘉靖年间,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 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 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 镇周围四乡所产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光洁厚实,畅销远近。 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携巨款来此收购土布。 万历年间,因受无赖蚕食,徽商稍有避徙,景况一度衰落。 清初,人口增多,市场繁荣,花豆米麦,百货骈集,舟车纷繁,遂有“银南翔”之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设县丞署。 清末,街衢南北2. 5公里,东西3公里。 宣统初,自南街至沪宁铁路车站兴筑马路,士商侨寓纷至沓来。 东街、南街有大小商铺400余家,晨间午后两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纱、米麦、蚕豆、鲜茧、竹木、油饼、水产、蔬菜为大宗贸易。 沦陷期间,日军实行物资统制,禁运粮食。 南翔地处上海近郊,成为粮食集散地,有米行粮店130余家,碾米厂10家,另有酒馆、茶楼30多家,烛箔店13家,鸦片烟铺5家,赌场1处,居民约6000人。 抗战胜利后,因物价暴涨,不少商店倒闭。 解放后,市场渐有复苏。 1950年有座商656家,从业人员1721名,摊贩667户。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镇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268家,手工业合作社6个。 之后,商业网点几经调整,逐步减少。 1979年,商业网点逐渐增加。 至1987年,全镇有商业网点121家,从业人员1401名,社会商品零售额760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33万元。 发布时间:2025-01-08 09:54:44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2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