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9小时出舱活动刷新中国和世界纪录,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内容: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壮丽篇章——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并以长达9小时的卓越表现,再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这9小时不仅创造了新的历史,还打破了美国航天员之前保持的8小时56分的世界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次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中,蔡旭哲是1976年出生的,算是相对年轻的航天员。 然而,宋令东则是1990年出生的,他在第一次出舱便打破了世界纪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90后的风采与实力。 那么问题来了,9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到底有多么不易? 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究竟经历了什么? 氧气、水源、食物、甚至是如厕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第一个问题:出舱为什么要这么久? 出舱有哪些目的? 在普通人眼中,航天员在太空舱外“蹲”上9小时或许显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似乎只是单纯的“漫长等待”。 但对于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来说,这9小时并不是时间的无意义消耗,而是一次具有重大科学、技术和战略意义的精密任务。 自从我们开始建设空间站以来,航天员每次出舱的时间几乎都在8小时以上。 这是因为出舱活动的任务繁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安装新设备、检查旧设备和测试新设备。 这些任务都非常耗时。 安装新设备包括很多工作,比如安装机械臂、监视相机、装甲板等零件。 这些设备不仅要确保安全可靠,还必须经过精确的调试,以保证在未来的任务中能够顺利使用。 检查旧设备同样费时费力。 航天员在出舱时,往往需要站在机械臂上,对空间站的外部进行全面巡查。 他们会用相机仔细记录外表面,检查是否有撞击痕迹。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自2001年开始建设,每次出舱检查通常需要6到7个小时,而航天员每次检查后,往往会发现数十个微陨石撞击的小坑。 这些细小的损伤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测试新设备则更加讲究。 尤其是我国航天局对未来出舱活动的规划中提到,神舟19号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储舱活动,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这些实验样本都是极为珍贵的,包括月壤砖和一些高强度新型材料的测试。 航天员在实验舱内可以将样本暴露于太空环境中进行测试,但有些大型实验则需要航天员出舱完成,例如使用机械臂抓取物体或捡拾太阳能板等,这些任务同样需要耗费时间。 第二个问题:航天员在失重的太空中如何维持氧气、水源和食物的供应。 在地球上,氧气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随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但在太空中,氧气的获取与管理却需要依赖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 航天员在进行舱外活动时,必须确保氧气供应的稳定性,而这一点在9小时的活动中尤为关键。 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所穿的舱外活动服内,配备了独立的氧气供应系统。 每个航天员的背包中都装有高压氧气瓶,这些氧气瓶能够为航天员提供数小时的氧气支持。 在执行出舱任务时,航天员需要时刻监控氧气的使用情况,确保氧气供应不会在任务过程中耗尽。 随着任务的进行,航天员会通过舱外活动服上的显示屏实时监测氧气的剩余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舱外活动服的设计考虑到失重环境下氧气的扩散问题。 通常,氧气会通过背包内的管道系统流向航天员的呼吸面罩,以保证航天员能够平稳呼吸。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会逐渐被消耗,因此每次出舱任务前,航天员都需要仔细计算并确定所需的氧气量,确保活动期间的安全。 水是生命的另一重要支柱,但在失重状态下,水的管理却远比地球上复杂。 在太空中,液体不再受重力的控制,容易四处扩散,因此航天员必须采取特殊措施来确保水的安全供应。 在神舟十九号的出舱活动中,航天员没有像在地球上那样随时能够拿到一瓶水来解渴。 相反,他们的水源依赖于专门设计的液体补给系统。 每位航天员的舱外活动服内,都配备了一个小型的液体水袋,水袋内的水会通过柔性管道输送到航天员的嘴部。 由于失重环境中的水不会自然流动,所以航天员需要通过吸嘴来吸取水分。 这种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极为重要,它能够有效避免水分散的问题,并确保航天员在长时间的任务中维持足够的水分。 尽管9小时的出舱任务相对较短,但航天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足够的能量。 太空中的食物补给与地球上大不相同,食物必须满足轻便、高能、易于食用的需求。 在神舟十九号的舱外活动中,航天员并没有携带传统的食物,而是依赖于特制的能量棒和高能量凝胶。 这些食物以小巧、便于储存为特点,能量密度高,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航天员通常会在任务开始前,通过地面指挥中心精确安排补给量,确保他们在任务过程中不会因能量不足而导致体力下降。 第三个问题:航天员在失重的太空中想上厕所怎么办? 在地球上,我们使用厕所的原理依赖重力的作用。 尿液和排泄物由于重力的牵引自然流向厕所的下水道。 但在太空中,尤其是在失重的环境下,重力的消失使得这一常规机制无法适用。 在太空舱中,液体和固体物质将不再按预定方向流动,水和排泄物会像气体一样四处漂浮,这不仅极其不便,且会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在无重力环境下有效地管理和收集排泄物,成为了设计太空厕所的首要任务。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会穿戴专门设计的排泄设备,确保排泄物能够安全地被收集和储存,而不影响舱内环境或航天员的正常工作。 在神舟系列任务中,航天员采用的是高科技设计的尿袋和便袋。 这些袋子不仅具备高密封性,还能在零重力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结构。 尿袋的设计非常精巧,它通过吸引力的原理,将尿液从航天员体内引导进袋子,并确保液体不会四处飘散。 便袋则是通过特殊的粘贴装置,帮助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能够将排泄物安全地收集起来。 便袋的设计上,通常会使用强力的胶带将其固定在航天员的身体上,这样既能避免排泄物的泄漏,又能确保舒适和安全。 这种设计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每一项细节都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或长时间驻留任务时,能够不受生理需求的影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9小时的太空行走不仅打破了世界纪录,更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成就。 这次神舟19的任务背后,是无数高科技的支持和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 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突破自我,创造更多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航天加油,期待更多辉煌的成就! 对此,你们怎么认为呢? 欢迎大家踊跃讨论,感谢大家观看,我是探索宇宙,我们下期再见。 发布时间:2024-12-20 12:05:12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2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