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怕冷的人,最该捂好身体4处防寒 内容: 对于怕冷的人来说,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 入冬后,气温渐低,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人们对寒冷的感知不同? 畏惧寒冷的人怎么改善怕冷体质? 《生命时报》 邀请专家,提醒你堵住人体的“防寒要塞”。 身体有4处防寒要塞中医认为,寒邪入侵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症状。 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黎家楼表示,要想将寒气“关”在体外,需堵好这几处。 脚底:温暖全身“寒从脚下生”,中医将脚底视为人体最易受寒的部位之一。 脚底经络丰富,尤其涌泉穴(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起始穴,具有温阳补肾的作用。 寒冷会导致脚部血管收缩,影响全身血液循环,造成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现象。 肚脐:温暖脾胃肚脐是人体的关键穴位,称为“神阙穴”,与全身经络、脏腑密切相连。 中医讲究“护好肚脐防百病”,寒气侵入肚脐后,极易对脾胃造成影响,使人感到脘腹冷痛、食欲下降等。 嘴巴:呵护肺脏寒冷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身体,直接刺激气道和肺部,会增加感冒、咳嗽的几率。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在寒冷的天气里护好呼吸道尤为重要。 脖子:护好“屏风”脖子是人体非常敏感的部位之一,且与头部多条重要经络相连,在这条循行线上,有风池、风府、风门等众多关键穴位,它们犹如身体抵挡风邪侵入的一道“屏风”,一旦溃败,风寒之邪就会通过颈部侵入体内,极易导致血管收缩,诱发感冒、颈肩疼痛等问题。 怎么将寒气关在体外对于以上需要“堵”住的防寒要塞,黎家楼建议怕冷的人做好这些事。 脚底穿保暖鞋袜。 冬季尽量选择保暖性好的鞋袜,羊毛、羊绒等材质都能够有效保暖。 睡前热水泡脚。 泡脚时可加入生姜、艾叶等有温经散寒作用的中药材,效果更佳。 按摩涌泉穴。 睡前或泡脚后,轻轻按摩涌泉穴,有助于温补肾阳,驱走体内寒气。 肚脐穿高腰裤或佩戴腹带。 冬季在户外时,尽量穿着保暖的高腰裤,或佩戴腹带,保护肚脐部位,避免腹部受寒。 艾灸神阙穴。 体质虚寒者,可在冬季艾灸神阙穴,有助于增强体质、防病保健。 合理使用暖宝宝。 在肚脐附近隔衣贴上暖宝宝,能缓解腹寒造成的腹痛、腹胀等不适。 嘴巴戴口罩。 冷天出门时,最好佩戴口罩,能起到保暖效果,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 喝温水。 冬季外面冷,屋里暖气大开,寒热交替、双面夹击下,很容易出现口干、咽喉不适等问题,建议多喝点温水润肺,有助提高呼吸道的“御邪力”。 脖子围巾保暖。 冬季外出,要注意佩戴围巾,尤其是风雪天。 常揉风池穴。 每天可坚持按揉风池穴(后颈两侧,在后头骨下方寻找两条大筋的外缘陷窝,位置大致与耳垂平齐),能帮助疏散风寒、放松肌肉,缓解肩颈不适。 怕冷体质怎么改善到底什么样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手脚冰凉、怕冷? 在中医看来,怕冷也分型,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表示,以下几种体质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怕冷。 阳虚体质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阳气不足,出现虚寒。 这类人群一般畏寒怕冷、平时穿得较厚、喜欢喝热水、吃热食、常精神不振、活动易出汗、面色发白、消化不良、大便多溏稀不成形、易感冒。 这类人要避风寒调饮食,避免寒凉食物损伤阳气,多进食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鸡肉、葱姜、韭菜等,同时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适量增加运动锻炼。 阳郁体质“阳气”郁积在体内,不能到达四肢,手足不温,称为“阳郁”。 表现为虽然手脚冰冷,但体内又有内热,会出现便秘、口疮、身上起包等各种上火症状,也可见腹痛、腹泻、胁肋胀闷等。 这类人群情绪多抑郁焦虑、易急躁、常感觉疲劳。 这种体质与情志关系密切,需调理情志,让自己开心起来,饮食调理不宜温补。 多做运动,运动使人愉快,是改善阳郁体质的好方法。 阴虚体质虽手脚冰冷,但舌象却表现为舌红少苔,常见咽喉干痛、口腔溃疡等情况,属于阴虚火旺。 这种体质的人既容易上火,同时手脚也比较凉。 平时可选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草药睡前泡脚。 但此类手脚冰凉怕冷根本原因在于阴虚,火旺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知柏地黄丸,待虚火消退,常服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发布时间:2024-11-27 11:29:53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2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