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碗牛肉面里面有什么配菜 内容: 这两天,有个问题一直霸占知乎热榜。 问题内容很简单,网友的朋友10多年前开了家面店,请了一个师傅来做牛肉拉面。 为了调动师傅的积极性,老板先用每碗抽提成的方式进行奖励: 每卖出一碗拉面,师傅有5毛的抽成。 乍一看是不是很合理? 工资和销量挂钩,师傅自然就会卖力地做更多碗面。 但这个奖励方案执行了一个礼拜,老板就发现不对劲了: 原来师傅为了更多提成,做面时给每碗面多放许多牛肉,如此一来,客人是被吸引来了,销量也上去了。 可一碗牛肉面总共才卖4块钱,多给几片牛肉,老板的利润也就廖近于无了。 为此,老板调整了工资发放的方式,每个月发固定工资,一方面适当提高月薪来留人,另一方面也防止师傅为刷提成而多放牛肉。 可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师傅的确不多放牛肉了,这回他给每碗面少放许多牛肉。 如此一来,客人就会不满意,回头客也会变少,而当生意变得清单,师傅在拿钱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强度就能减少许多。 很显然,基于现有的思维模型,这两种分配模式都存在明显缺陷,也正因如此,网友这位朋友的面店最后也没长久。 而如今网友重提此事,却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以下是一个博士,一个研究生,和一个MBA对这个问题的激辩: 1. 首先我们考虑将小老板所用两种方案进行折中,即:底薪加提成的方法,提成根据每碗的利润分配。 这样既可以防止他少放牛肉,又能防止他疯狂地多放牛肉。 2. 后来又想到这一条是有条件的。 问题是每碗的利润界定后怎么个分配法? 一碗面能挣多少是瞒不过大师傅的,如果不能让双方的利益在某个点达到平衡,一切又会回复原样。 而要达到所说的那种平衡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相关函数问题,说不定还要用到博弈论。 3. 把面馆承包给大师傅,老板拿了提成后回家养花弄鸟去。 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越含有智慧,不要依赖形式,要依赖智慧。 ”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所能得到的一切,本质上都是思维的产物。 哪怕经营的只是一家小店,管理的只有一名员工,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效果,往往也是高下立判。 01 惟有掌控全局, 才能掌控结局 针对这个话题,高赞回答可谓一击切中要害: “让师傅只负责做面,加牛肉的流程由老板自己完成。 ” 牛肉面作为一个产品,牛肉作为主要卖点和成本来源,只要控制加肉的这道工序,那么师傅多加牛肉以获取更高提成的顾虑,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讨论中,其他答案也纷纷涌现: “不要单纯以销量,而是以整体利润,抽成奖励。 ” “把牛肉的耗量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促使师傅在销量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 纵观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若想得到满意的解决,所要考虑的层面通常远远复杂于事情本身。 惟有跳出眼前的问题,抓住背后驱遣的关键诱因,才不会在线性思维的困囿中沦于自我消耗。 想起以前在连锁餐厅打工的经历,里面许多流程都能在上述答案中找到影子。 就拿同样出一碗面为例。 烫碗底、下面、舀白汤、捞面、堆浇头、出面按铃……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却被拆分成许多工序细节,都被流程设计者考虑在内。 做面使用的勺子是计量勺,规格有3毫升、5毫升、10毫升乃至50毫升不等,不管取用什么料,都要用规定的计量勺并且打满,保证每碗汤料误差不会超过1毫升。 对于成本较高的浇头,比如牛肉、猪软骨、海鲜,一般都是事先切配封装,堆浇头时按件直接取用。 在这种情况下,师傅收入仍与出面数量相关,却无法左右每碗面的成本。 你也许会问,提前封装物料,如果没有卖掉足够数量的面,那岂不是会造成物料的浪费? 在这方面,餐厅有一个很“反人类”的操作。 为保证产品质量,打烊时多出来的食材都不该留到第二天,对于私人饭店,老板一般会和员工把这些食材吃掉,避免浪费。 但我打工的那家餐厅则不然,不管当天有多少食材未用,统统倒掉。 之前我也很不理解,直到有次店长跟我解释:“如果允许吃掉多出来的物料,那么员工就会在准备时多切配一些物料。 ” 发布时间:2024-11-27 09:28:46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2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