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苏州的桥特别多 内容: 唐代诗人杜荀鹤曾用“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诗句来描绘苏州的城市风貌。 苏州的住宅紧靠河道、布局紧凑、房屋密集,桥梁特别多。 苏州的桥为什么特别多呢?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西临太湖。 此处自古以来地势低洼,水源充沛。 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工疏浚出密布的河网,为农田灌溉,供水路交通。 在古代,无论对于城里人还是乡民,这些河网都是他们生活的命脉。 河网密布了,桥梁自然也就众多了。 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苏州的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当时吴国的都城,以后又历经变迁,直至隋开皇九年(589)才改称苏州,别称姑苏。 到了明代和清代改称苏州府,1949年以后称苏州市,1952年升格为省辖市,属江苏省管辖。 南宋时代的碑刻《平江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苏州城市详细地图,图中展示的部分河道至今依然存在,更多的河道保存到了20世纪初期。 在苏州,水陆并行的交通系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居正门一般沿陆路设置,而另一侧则直接临水。 每户人家基本都有自己的船只,很多住户还有自己的码头。 分量比较重、路线比较远的生活用品主要靠水路运输,而陆路除了供行走以外,就运输送往附近地区的货物。 无论是水路运输还是陆路运输都离不开桥,所以桥就成了苏州市景中的“主角”。 唐代白居易就描绘此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南宋的范成大则称平江(苏州曾用名)府城有桥395座。 直到清朝末年,苏州的桥仍有300余座。 苏州的桥大多是拱桥,为的是让中部抬起足够的高度以方便船只通过。 在唐代,苏州桥梁多为木梁、木栏,如今保留下来的苏州古桥多为石桥,石桥分八字拱桥和圆拱桥。 八字拱桥的桥两端以垒石抬高桥面,而桥中部用石梁架于垒石之上;圆拱桥以半圆拱券结构抬高桥面,桥面则呈曲线形态。 另外,在陆路交通繁忙的地方也架了一些梁式石桥。 江南水乡河网密集,河道相对较窄,因此苏州城中的河道也不宽,桥的规模一般不大,这倒也和前面提到的“水巷小桥多”相吻合。 苏州的大桥多存于城外的护城河和京杭大运河上,如葑门外跨古运河的灭渡桥,为单拱大跨,桥面长而舒缓,桥长81. 3米,净跨19. 3米,堪称苏州古桥中特色鲜明的桥梁。 古桥桥头往往正当水陆交通的汇合处,故常常自发形成繁华的集市,这种集市被称作“桥市”。 桥市也是古代苏州城市生活的一种重要特色。 随着古城苏州的发展,很多道路被拓宽,很多河道被填埋消失,一些桥梁也不再存在。 但在很多地方,如山塘街、桃花坞和平江路等地,仍然保存着较完整的传统街区,从那些街道、河道、桥梁和房屋,我们还能够看出作为江南水乡城市代表的古代苏州的风采。 发布时间:2024-11-25 09:12:3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2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