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里巴巴公司是怎么进展到今天的 内容: 以科技为核心的基调,在2007年阿里市值约为百亿美元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 2019年备受追捧的“数据中台”概念,实际上来自于阿里在2015年就提出的“中台战略”。 如果再向前追溯,会发现2008年“五彩石”项目制造性诞生中的“中间件”概念,已经是“中台战略”的雏形。 文|杨舒芳 原创|科技考拉 阿里是一家什么公司? “电商”可能仍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但随着阿里经济体内业务的不断拓宽,这两个字显然已经无法概括现在的阿里巴巴。 11月1日的Q2财报中,阿里再次交出了一份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40%,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62%。 连续的逆周期高速增长,背后显然有长期的核心驱动力支持。 剖开层层的影响因素,不难发现,最底层的驱动力是阿里的科技创新。 归根结底,如今的阿里,已经是一家无可置疑的科技公司。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基调,在2007年阿里市值约为百亿美元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 互生模型:科技与商业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国内的舆论环境一度追求科技和商业的隔离,认为科技应该高度纯粹、极度出世,商业则应该逐利而生、极度入世。 本来不然。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时代、在阿里身上,得到了特别明显的体现。 2008年的“五彩石”项目,是阿里首次真正感受到技术对业务的很大提升能力。 一个很有年代感的详情是,当时的天猫还叫作“淘宝商城”。 和传统的企业IT模式一样,淘宝商城和淘宝虽然需要从淘宝导流,但二者各自拥有一套IT系统,不仅商家的商品库和店铺系统互不相通,用户甚至也需要登录两个不同的账号。 这导致,淘宝商城和淘宝双双遭遇了瓶颈——一方面,淘宝对业务在快速增长,当时的IT系统很可能会撑不起高流量、大并发的场景;另一方面,淘宝商城需要从淘宝获导流,彩奇网,但账号不互通成了阻止用户行为的一大门槛。 “五彩石”项目就此立项,集结了200多位员工、耗时半年完成。 工程师们从交易、支付、会员等业务中提取共性功能、打包成公共模块,在架构层面引入“中间件”的概念,供前端业务灵活调用。 淘宝和淘宝商城的系统就此被打通。 这段故事在用户可以一个账号畅行阿里动物园、商家可以一套库存对接淘系内外资源的现在,听起来显得魔幻又真实。 “五彩石”项目的意义并不至于此。 在这个项目中,技术充分展现了提升业务天花板的能力。 很多时候,商业是业务进展的直接体现,技术则负责以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工业革命,为商业找到未来的方向。 从电商到金融科技,再到智慧物流、云计算、新消费、以及尖端科技,都在遵循和体现这个互生关系。 技术三级跳 和大多数公司的创业历程一样,早期的阿里同样是业务为先的,技术服务于业务,属于支持者的位置。 技术的角色首次在阿里发生质的跨越,是阿里云的诞生。 2009年早春,飞天第一行代码在北京汇众大厦203室诞生,2009年阿里十周年年会上,阿里云子公司宣布成立。 由此,技术从业务支持者的角色,一跃成为业务本身。 Q2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云计算营收92. 91亿元,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19. 3%。 可以对照的是,亚马逊AWS的同期营收增速是35%,微软Azure则是59%,均低于阿里云的增长速度。 10年前的“技术无人区”探险,最后被证明是成功的。 如今,阿里的科技能力已经完成了三级跳:从最初时使用别人的技术,到使用自研技术,再到现在可以用技术能力服务社会。 阿里也从技术红利的分享者,变成主要的制造者。 一方面,阿里云与中台能力结合对外输出后,客户企业可以快速复制阿里的基础商业架构。 同时,在金融科技、新零售、数字政务等多个方面,阿里也已经成为用户的居家旅行必备产品。 发布时间:2024-10-29 08:44:36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1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