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哪个接近历史 内容: 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大败吴王夫差复国的故事。 蒲松龄在科考落第时曾撰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下联就以勾践忍辱负重但终成功之事自勉。 在《左传》中就可见勾践的记载定公十四年(前496年),所记为吴王阖闾攻打越国一事。 兹引之如下:吴伐越。 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檇李。 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 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 遂自刭也。 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 此段战争场面的记述比较简单:面对强敌,在不利的情况下,勾践比较镇定,使用计谋,最终使得阖闾败退,因伤丧命,从中则可以看出勾践性格中有勇有谋的一面。 在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又见关于勾践的记载。 当时吴国大臣伍员评价勾践时所说: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 伍员认为勾践能亲近臣下,乐善好施,颇能团结人。 以敌人之口来写勾践,所述应该能符合实情,这里的勾践是一个能团结臣下的君主形象。 相比而言,《国语》中的相关记载则详细得多。 《国语》中的吴语部分最先有见勾践的记述。 其中记载,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出兵越国,越国大臣文种向勾践献谋: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面对占据优势的吴国,文种劝勾践以谦卑的姿态暂时向吴王夫差求和,等待时机成熟再和吴国决战。 勾践采取了文种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打了败仗。 战败后,勾践退守会稽山,乃号令三军,提出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希望能得到国人的帮助以报战败之仇。 在向吴国求和并得到允诺后,勾践图谋东山再起。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检讨,重新取信于民。 勾践向国人坦陈,此次战败是他的责任,是他认识不足才导致国人遭灾,因此恳请国人给他改正的机会。 除了检讨之外,勾践还用行动来证明: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7]另外,他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来重新获得国人的信任。 如实行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来与民生息;又如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凡是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指赠送食物),等等。 勾践本人则卑事夫差亲身为夫差前马,即卑躬屈膝服侍吴王夫差,还做了夫差的马夫。 《吴越春秋》所记越王勾践之事大抵不离前述几种著作的范畴,但对勾践的忍辱负重的形象又有所补充。 据该书记载,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决定向夫差乞和。 同时,勾践和大臣范蠡等到吴国为夫差役使,不但驾车养马,还住在环境恶劣的石洞里。 这和《左传》提到勾践卑事夫差亲身为夫差前马有相似之处,但《史记》只说勾践派范蠡等到吴国为臣,并未点明勾践事吴。 勾践到吴国为臣,除了卑躬屈膝证明自己并无异志外,还向吴王夫差表起了忠心。 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听从了谋臣范蠡的建议,自告奋勇,取夫差便与恶而尝之,还断定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以此获得夫差的信任。 《吴越春秋》中所载勾践尝夫差粪便一事为上述其他书所无,尝粪之事更表现出勾践的忍辱负重。 由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越王勾践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性格,他的坚毅促就了他成功的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4-10-20 07:58:47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1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