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在2025年11月23日亲自到岛上,宣布日本正按计划推进在与那国岛部署03式中程地对空导弹的准备工作,时间表一旦确定会及时向当地居民通报。那次视察还包含对岛上陆上自卫队驻屯地的巡视,地点距台湾仅约110公里。

那天的画面很直接:防卫大臣走过营区、看了雷达阵地、听取指挥官汇报。记者会上,他说的就是一句话——准备工作在快步推进。对外口径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导弹部署属“按进度推进”;二是会把后续时间表告诉居民。官方没有公布具体的投放时间,只说计划在2025年完成主要部署。
把时间线倒过来看,这一步并非一夜之间形成。2024年,岛上新编了一支电子战部队,负责网络通信干扰和雷达干扰。再往前追溯,2016年起就有大约160人的沿岸监视队进驻,做常态化的海空态势监视。这样一步步堆起来的,不只是兵力的堆叠,而是功能上的升级:从单纯的观测哨,逐渐具备电子对抗和防空能力,再往前还计划增加反舰火力。

与那国岛本身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价值。它是日本最西端的有人岛屿,隶属冲绳县八重山郡;从台湾省宜兰看去,晴天能看到台湾的山脉。岛距宜兰约107–110公里,这个数字常被反复提及。地理上说,它处在“第一岛链的转角节点”。再合上岛的位置特点,还有“扼守宫古—巴士咽喉”和“受美日安保覆盖”这两点,合成了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体积虽小,战略意义不小。
谈装备,不用夸张也不必缩水。现在岛上已经布置了固定式三维雷达和机动雷达,用于对空监视。电子战能力也到位,主要是网络与通信干扰、雷达干扰这类。若按防卫省的计划,03式改进型地对空导弹(射程大约100公里)将在2025年部署到位。一旦这个环节完成,岛上就会同时具备早期预警、电子干扰和对空拦截功能。防卫省还把改进型反舰导弹(12式改,射程超过1000公里)列入研究项目,但那套东西还没上岛。

把这些能力叠起来看,岛屿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观测哨变成“前沿作战支点”。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看天看海的眼睛,而是能对来袭目标实施电子压制和空中拦截的节点。如果03式导弹能在岛上落地,覆盖半径大约100公里的防空圈会把周边海域和空域变得更难接近。听起来很常规,但战略上压力就上去了。
地方感受也有层次。驻守的自卫队数量在不同阶段增减,日常生活和岛民关系会有影响。防卫省对外承诺会把时间表告知居民,这本身是一种安抚,但对居民来说,军力的增强意味着未来日常可能更频繁地和军事演训挂钩。媒体报道里常有当地人的片段访谈,反应不一——有人关注安全,有人担心生活节奏被打扰。这里我得补一句:小岛上的日常和国家层面的战术部署之间,常常是一根很细的线。

从日本防务角度看,呈现的是一个分阶段的升级路径:先是侦察监视,随后把电子干扰能力放上来,再把防空火力补齐,最后留有反舰选项。这套流程有技术上的连贯性,也有政治上的考量。把电子战部队放到岛上,本质上是把前端的感知和对抗能力合二为一;把中程导弹放上去,则是让这点位能直接参与空域竞争。美日安保的覆盖在旁边提供了更广的政治和军事掩护,这点也经常在官方话语中被提到。
在细节层面,岛上现有的对空监视设备包括固定式三维雷达和可机动的雷达阵列,这两类设备互为补充,固定雷达负责持续的纵深探测,机动雷达可以灵活部署应对特定方向的威胁。电子战方面,部署的主要是干扰类能力,既能影响通信链路,也能让对方雷达探测效率下降。关于03式改进型地对空导弹,官方对其性能只是给出一个大致射程——约100公里;至于具体部署点和火力编组,细节没有公开。反舰导弹方面,12式改的研究还在进行,显然被列入的是未来能力扩展的候选项,而非眼下的现实。

从更大的角度看,与那国岛成为焦点,反映的是区域军事布局的重心在移动。第一岛链的节点这句话并不新鲜,但当具体到一座小岛、一串装备和几次巡视,就变得具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既有技术准备,也有政治宣示:把能力放到离台湾最近的日本岛屿,必然有信号的含义。对比2016年的驻守起点和现在的能力清单,可以看到连续的“硬化”过程。
回到那次视察,防卫大臣当着媒体说“按进度推进”,这句话被反复引用。官方口径里没有更多日程细节,强调的是透明度:居民会被告知。接下来几个月,外界会继续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具体部署时间表何时揭晓;二是12式改反舰导弹是否会被纳入岛上的武器库。

其实,把军事部署倒着说清楚,还挺直观的:先有观测员,后来加干扰部队,再后来补上防空导弹,后面留着大口径反舰弹道做延伸。这条链子每走一步,岛的功能就多一层,影响也就多一层。对于周边国家和观察者来说,这里不只是地图上一点坐标,而是一个连锁效应的触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