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最离谱的谣言:西方“机器”一词,其实源自中国?
发布时间:2025-11-25 10:48:29 | 来源:阅天下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那时一个小伙子窝在他那间出租屋里,外头细雨,屋里暖黄的灯光和桌上一杯半喝的奶茶。吸管在嘴里被咬出声,他一边刷贴吧一边随手滑,看到有人发帖问“见过最离谱的谣言是什么”。下面有条高赞评论特意@了他的朋友,拉他去看一个“machine等于中国”的说法。小伙子本以为是耍笑话,点开后差点把奶茶喷屏。

图片

帖里点名的人是黄河清。网民给他扣了个“教授”头衔,他这几年在各种场合讲自己的历史观,听众里中老年居多,转发力度大的就是那些微信群和同龄人圈子。他从2012年就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到了2021年又说自己在一本叫《东域纪程录》的书里找到了“线索”。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英文单词machine,并不是现代英语里“机械”的意思,而是音近“马秦”“大秦”的变体。一次讲座上,他走动拍桌子,语气很肯定地说“Machine就是Mahachina,Mahachina就是摩诃至那,摩诃是大,至那就是秦,合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台下有人跟着点头,也有人摇头,记录本上被拿起放下,甚至讲完回家后,家里的大妈把这套说法带到家庭群里,和子女吵了好一圈。

不过反驳也来了很快。懂点语言学的人在评论区把词源链拉了出来。有人贴了词典,指出machine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mekhane,本意是“装置、机关”,古希腊戏剧里常用它来制造舞台效果,把演员从空中放下,造成“神灵降临”的戏剧性场面。这个来源和“马秦”“中国”根本搭不上边。还有人把英语里的chine讲清楚了,说现代英语里常指山脊或脊柱,追溯到古英语的cinan,含义有“切开、劈开”之意。这些资料一摆出来,很多人就把黄河清的推论当成凑数的拼凑。

图片

讨论从学术争辩慢慢变成社区娱乐。有人把更多天马行空的说法搬上来,比如“金字塔是中国人修的”“汉字是外星人教的”这种听起来就荒唐的故事。会看语言学书的人在楼里耐心解释,这类做法常见:先定个结论,再回头找能“凑数”的证据,最终把零碎的信息拼成一个自洽的故事。有人直白点名,这就像把自己想要的答案塞进数据里,把数据当被动配角按剧本演戏。评论区的口气五花八门,天津网友一句“太能瞎编了”,四川网友用方言质疑“这整得啥玩意儿”,东北的直接来句“搁这儿尬整”,一句话把场面点成笑话。

声音不止于网络,带到现实生活里也挺明显。有人发帖说家里长辈也信这种“伟大叙事”,冬天去听了讲座回来就念叨西方词汇都是中国来的,孩子想讲词源就被扣“崇洋媚外”的帽子。这样的家庭争执并不少见:一方沉浸在一套解释里,另一方拿书本、辞典去对峙,结果是双方各执一词,互相听不进去对方的逻辑,最后依旧各玩各的手机,各守各的世界观。楼里有人发了讲座片段,有人截图词典,有人只为凑个笑话连连调侃,信息一层层叠加,变成了很多人饭后茶余的谈资。

最先那位小伙子看着楼里越来越长的讨论,开始觉得好笑,也有点闷。这类拼图式的推理一眼就能看出漏洞,可偏偏有一群人愿意相信。有人在评论里细数类似的翻译八卦:像小时候听过的可口可乐译名传闻,不少都是流传多年的段子,长大一查发现背后的商业运作和真实命名远没有那么戏剧性。把这些老梗和黄河清的说法放在一块,可以看出普通人对权威信息的怀疑已经累积成一种习惯——有了怀疑就容易被更极端的解释吸引。

过程里还能看到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分工。学术派会把词源、文献、年代一条条举出来,态度冷静,喜欢引用原始资料。好奇派更多是在看热闹,喜欢把帖子截图发到小群里讨论,夸张地说“这比电视剧还精彩”。还有一类人专爱反讽,他们把每句荒诞的话放大成段子,拼接成段子包袱,像在做相声。再有就是那些被直接影响到的人,可能真把某次讲座当成了“发现”,在家里传播,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这样的场面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信息和情绪在社交圈里反复回荡。

技术上说,这类论断往往有一个共同套路:先拿一个看起来像“证据”的词或句子,做声母韵母的相似替换,再配上历史片段或古书名,看起来就像是找到“戳穿历史真相”的钥匙。听起来符合某些人的期待:把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简化成一句话,带来剧烈的认同感。这样的故事传出去,传播速度往往快过冷静求证,因为后者需要时间和专业知识,而前者只要话术够响亮、叙述够连贯,就能吸引眼球。

评论区里有人贴出学术词典的截图,也有人录下完整讲座的视频截片段,两边你来我往。有人专门列出“机”的各种语义演变,有人把古希腊、拉丁语的词根搬上来解释,逐一指出断裂点。与此同时,旧闻也被翻出来比对,让讨论看上去更像一次民间“审稿”。对普通读者而言,看到一堆专业词汇和参考资料,有人信了,有人笑了,有人继续怀疑。

不少人看着这场讨论像看一出社区戏。有人乐呵呵地转发求点赞,有人认真做起了人证物证的工作,有的人则清晰地看出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子:在信息密集的社交网络里,任何有趣的断言都能被不断复制、再加工、再放大,最后成为一种“共识感”的制造器。这种共识不是建立在严密证据上,而是建立在重复和情绪之上。

那天晚上,小伙子把帖子刷完,奶茶被喝光,笔记本合上。窗外的雨没有停,消息提示灯还在闪。屋里安静下来,他望着窗外的雨丝出神。讨论并没有停,手机上又有新评论,他点进去看了一下,继续滑动屏幕。对他来说,这件事像是一节现场课:有人找证据,有人找共鸣,信息在不同社群间被反复加工、放大、再传播。争论继续,屏幕上提示音不断跳出新的回复,聊天室里的字体一条条流动着,每条信息背后都有一个人,一段记忆,一次信念的碰撞。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