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邓璐的大湾区笔记:为科技标注人间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25 10:20:17 | 来源:阅天下
图片

邓璐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小祥

在AI浪潮中守护“人的温度”

2025年,在琶洲算法大赛的舞台上,主持人邓璐遇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她的数字分身。

那个基于她的海量视频和音频节目素材生成的数字分身,在这场活动中首次亮相,说着流利的中英文,保持着专业的微笑,甚至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邓璐看着这个逼真的虚拟形象,“满心都是喜悦。”她笑着说道,“我一直渴望成为更强大、更美好的存在,并用这份力量传递价值,而我的数字分身,恰恰让这个愿景照进了现实。”

对常年关注科技前沿的邓璐而言,这场相遇别有深意。她是广东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广东卫视中英文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过去几年,她在个人IP栏目《邓璐时间》里,以纪录片式的访谈走进钟南山、李东生等各界领军者的世界;也在英语访谈节目《FACE TIME》中,与上百位外国政要、诺贝尔奖得主和科技领袖对话。2025年,她在节目中与多位人工智能专家讨论AI。

“欢喜,是因为它能承接繁杂的重复任务,精准执行指令,让我看到技术赋能下的无限可能;而我更清醒地知道,它终究不是完整的我。”邓璐提到OpenAI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萨茨克弗在一次演讲中的观点:人脑是生物计算机,AI作为数字计算机终将具备学习人类一切能力的潜力,甚至能完成我们所能做的全部事情。但这份智能复刻终究无法替代人性的本质。

“它有我的数字DNA,能复刻我的语言和神态,却永远无法拥有我作为媒体人的内在担当。”邓璐说,数字人没有聊到兴头上的手舞足蹈,没有失落时的真切怅然,更没有深耕科技领域时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对人文温度的执着坚守。“作为科技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我带着对真相的追问、对价值的传递、对时代的记录站在镜头前,这份扎根现实的责任和担当,才是我与数字分身最本质的区别。”

邓璐选择主动踏入这场变革。这个数字分身并未止步于此次技术演示,邓璐明确规划了其应用路径——她计划在2026年推出由数字分身担纲的全新节目。这也标志着她将成为国内首批在常规节目中系统化使用数字分身的主持人之一。

邓璐的职业生涯是一场持续的进化。从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转型为制片人,她不断打破边界,重塑自我。“非科班出身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优势,”她坦言,“我没有包袱,没有约束,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她本是外语和工商管理背景,甚至一路读到博士,接着做经济学博士后。这种跨学科的学术训练让她在科技访谈中更具深度和洞察力。

2026年的节目尝试,对邓璐而言不只是对技术应用或媒体形态的探索,而更像是一场关于 “接受自我数字化”的社会心理实验。她认为从技术适配到公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她要“走进这个过程的中心,来验证虚拟与真实在媒体中共生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做一个‘新卢德主义者’(‘新卢德主义’是对技术持批评态度的现代思潮),不能站在某种立场去反对技术进步,应该做一个拥抱AI的学习者、使用者。”邓璐说,但她也保持着媒体人的警惕,分享了一次A I“犯错”的经历。有一次,在整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的专访资料时,AI工具将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归功于何院士,并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整套设计理念。而广州大剧院是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你会发现,哦,原来这段文字都是它瞎掰的。”邓璐笑道。她把AI比作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你不能期待它今天刚学会爬,明天就能参加奥运会。”

目前,数字分身本质上仍是预设程序的产物,能根据指令变换造型、完成播报,却难以应对突发状况。AI的不完美,让邓璐更清楚地看到了媒体人的价值:甄别信息、批判思考、传递真情——这些是AI暂时无法替代的“人的温度”。

她想,AI应该不会紧张。

但邓璐会。2025年年初,邓璐主持了一场高强度的开春论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论坛——3场对话、15位嘉宾,涵盖政府领导、企业创始人和科研投资人,话题从城市发展规划到技术风口、投资方向,全程不到3小时。“那是一场职业上的洗礼,”她回忆,“你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切换不同的频道,把握每一个话题的核心。”

邓璐长期处于“高效、高节奏、高强度”的职业状态中。科技世界瞬息万变,“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从科技巨头到中小企业的完整创新生态。”她认为必须不断通过学习来理解技术迭代背后的逻辑。“面对大湾区浩大的产业图景,要与时俱进,难度是很大的。”

在采访现场,邓璐展现出看似轻松的“练达”。支撑这一切的是她口中“70%的前期准备”——选题、布局、资料梳理……甚至牺牲春节的休息时间。“你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同时在对话中有自己鲜明的目标。”她说,“即便不是直播,我在心里往往也把它当作一场直播来对待。”

图片

邓璐的数字分身 图/受访者提供

科技的背后是一群“顶硬上”的人

对邓璐而言,转型制片人是从单一到复合型能力的蜕变。“过去做主持人,我可以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只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她笑称,“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从策划创意、邀请嘉宾,到场地选择、商业谈判,甚至“柴米油盐从哪里来”,都是她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再是关在书斋里,要真正走到一线——创作的一线、商业的一线、产业的一线。”

在《邓璐时间》的制作中,她拒绝正襟危坐的访谈,更偏爱“场景化的体验、行进式的讲述”。她曾带澳门大学校长去吃四川火锅,曾登上无人船体验水下机器人,曾试驾某汽车企业的一代代飞行汽车,甚至被其创始人笑称为“除了我之外最不怕死的乘客”。

“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不是在宣讲,而是在体验,”邓璐说,“你让大家看到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背后有人文关怀和温度的创新。”

图片

邓璐专访小鹏汇天创始人、总裁赵德力 图/受访者提供

邓璐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视角转换——从追逐酷炫的技术参数,到关注技术如何真正地、有温度地改变普通人的生活。这个转身发生在新彊库尔勒的棉花田里。当时她的团队正在拍摄一家科技公司的植保无人机,过去他们可能会聚焦于飞机的性能和航时,将镜头对准飞行器的性能参数——续航、精度、避障能力,但那一次,邓璐让摄像师主动把镜头“放低”,“我们把它从酷炫黑科技的高度,慢慢放低到科技改变民生的观察参数里。”邓璐说。

“那天,我们看到一位老人在操作无人机,他手上的老茧和熟练的操控手势形成了奇妙的反差。”邓璐回忆。团队当即决定改变拍摄计划,把镜头从机器转向人。

于是,镜头越过了无人机,对准了操作它们的“新飞手”——那些可能没有读过大学、却非常勤奋地学习技术的当地农民。“我们不再问这台无人机能飞多高,而是问:它能帮老农节省多少时间?一个普通人要花多久才能学会操作?”

在采访过程中,她觉得最动人的一刻发生在拍摄间隙。团队路过一片棉田,偶遇一户刚用无人机干完活、正在吃饭的维吾尔族家庭。“我们一边跟他们聊,一边还蹭了一顿饭,哈哈哈,吃了两个囊。”邓璐笑着回忆。那个瞬间,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机器,它化为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化为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分享的纽带。

从炫技到普惠,从关注机器到关注人,这种对“人的温度”的执着贯穿了邓璐此后对科技产业的长期观察。她转而探寻技术如何有温度地为人所用。

在《邓璐时间》里,“成功者”是一个被解构的概念。“我从来不是一个迷信或者沉醉于成功者故事的讲述人。我从来都不认为我们要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定义我们的价值。”她的节目里充满了与成功无关的要素:“我们讲过去的困境、挣扎、痛苦、迷茫、失败、再次失败、第三次失败……人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种价值取向让她将目光投向了科技创新浪潮中更具韧性的群体——中小企业和它们的创业者。

从新疆回来后,邓璐在参观李泽湘教授在东莞的XBOT机器人基地时,看到了一面特殊的墙。墙上陈列的是曾经有希望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案例。“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李泽湘对她说。站在那些夭折的项目前,她想起了新疆棉花田里的黄昏——无论是田埂上的老人,还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科技与生活的连接点。她更想在这个节目中为时代记录的,不是那些已经登上顶峰的巨人,而是那些曾经跌倒但再次站起的攀登者。

“就像李老师说的,最初是一个人拿一根打火棒在走夜路,变成几个人、一群人在走夜路。打火棒变成了手电筒。走夜路的人多了,渐渐你也不觉得孤单了。”邓璐说,人们今天享受的众多科技便利,正是由这群“在一个不确定的方向继续努力的人”推动的。他们是技术的探索者和搬运工,是科技普惠社会最关键的毛细血管。

图片

邓璐专访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李泽湘 图/受访者提供

在邓璐看来,大湾区最动人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为这些“探路者”提供了包容性和试错机制。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对她感叹,大湾区最让他震惊的是,哪怕在凌晨三四点,也能在华强北找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在其他的国家或者城市地区很难实现。”这片拥有成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沃土,让创新的种子能够迅速生根发芽。

邓璐曾在节目中讲述普强科技创始人何国涛的故事,这是她眼里的大湾区中小企业的缩影。这位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海外学成后,将业务布局在北京、澳门和珠海,构成了一个“三总部”的格局。邓璐的团队跟着他体验了双城生活,“来回走了好几趟,就是跟着他从珠海到澳门,从澳门又回珠海。”

她记录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结尾镜头:傍晚,何国涛从珠海横琴的产业园开完会,背着双肩包匆匆赶往澳门过关。“远远地看他背着那个包跟我们打招呼,过关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跟我们招招手。他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他后面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我不敢下判断他未来能否成功。”邓璐觉得,那个逐渐消失的、孤独而忙碌的背影,正是千千万万中小科技企业创业者的写照。而他身后熙熙攘攘的通关人群则象征着,他并非孤例,而是一个奋进的群体的缩影。她相信,真正推动科技进步的,永远是那些有温度、会焦虑、敢“顶硬上”的实实在在的人。

照见自身

“顶硬上的字面意思是‘硬着头皮顶上’,蕴含的是一种务实、坚韧的创新哲学。”邓璐用这个粤语词概括她在大湾区看到的创新精神。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2012年左右,邓璐的人生被分割在三个地理坐标上:在广西卫视的工作、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业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新事业。“当时还没有高铁,所以我每个星期都要来回飞”,她笑称“为中国的民航事业做出了贡献”。博士一年级课程繁重,导师要求严格,她必须在学术、旧职位与新岗位之间无缝切换。在她看来,这种极限状态是对一个人时间、精力管理和意志力的极限考验,但回望时依然感谢那段时间的奋斗和付出。

在广东台,邓璐完成了她职业生涯的首次重要转型——从传统主持人到深度访谈和国际传播者的蜕变。这是她第一次用双语的形式做一档深度访谈节目。广东台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为她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她在节目中采访了包括外国政要、商界领袖、诺奖得主在内的众多嘉宾,在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平台上打磨了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是双周播,就一周要播两期。”这意味着无间断的选题策划、采访和制作。正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她迅速进入状态,“我发现原来这就是广东速度、大湾区效率。”

采访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时,由于嘉宾的经纪团队不愿配合,她和团队使用了“调虎离山之计”,最终争取到了宝贵的采访时间。“我那时候才知道主持人做这样的访谈要抢,要学会抢人、抢地方、抢时机。”邓璐说。

在邓璐的媒体生涯中,一档节目占据着一个特殊且重要的位置——持续了12年之久的社会实验类节目《你会怎么做》。这档被誉为“电视常青树”的节目,不仅是她职业版图中的一块“沉静而坚实的基石”,更是一面锤炼并照见同理心的镜子。

面对摄影记者对“节目是否为摆拍”的疑问,她郑重地回应:“我用我的良心向你保证没有摆拍。除了我们设置在角色当中的场景是由演员触发的,所有路人都是素人,他们的反应全是真实的。”

邓璐印象最深刻的一期节目,是一群见义勇为的少年。在餐厅里,当演员扮演的角色实施暴力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一个看上去弱小的男生。“我们的镜头在放大这一刻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和小腿都在抖。”邓璐描述着那个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和恐惧,以及他最终挺身而出的勇气。接下来,一群原本要去网吧打游戏的少年也挺身而出。这个画面打破了许多人觉得互联网一代冷漠的刻板印象。

邓璐描述起当时的画面时依然动容:“他们有着一个善良人最基本的正义。我们说过很多‘怎么改变世界’,少年们未来是真正撑得起改变世界的。”

“这档节目把我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中抽离出来。”她说。

长期身处主持人这个带有“C位光环”的职业,很容易让人迷失在鲜花和掌声中,从而“扼杀或泯灭你的同理心”。这档节目却持续、有力地将邓璐拉回地面,让她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的关切和感知。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她也不断照见自己:“我在主持台上跟嘉宾分析、解读的时候,我也在问我自己,我会这样去做吗?”

邓璐认为,这档节目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触及医疗、教育、两性关系、家庭暴力、留守儿童等几乎所有的社会民生领域,展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那些真善美”。

通过这档节目,邓璐认识到,不仅要关心内容创新,也要关切柴米油盐。她将之概括为两个粤语词汇:“既要‘顶硬上’,也要‘一盅两件’。”

“一盅两件”,指广府人饮早茶时一个人的份量:一壶茶两碟点心,代表广府人生活中的沉稳和悠闲。她说,“不管你是亿万富豪还是普通程序员,都可以穿着人字拖,悠哉地喝个早茶。能把这一日五餐的日子过好,这就是一种特别的生命态度。”而“顶硬上”则展现了面对难关时的硬气。在她看来,这一张一弛两种特质,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灵魂。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科技如何迭代更新,邓璐始终相信,故事的核心从未改变。“说到最后,还是人的故事才能走得更高、走得更远。人是一切技术的核心,也是一切创新的终点。”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欧阳诗蕾

责编 周建平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