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个高三家长发私信给我,孩子目标分数大概650分左右,除了那些经常说的985高校以外还有没有可以考虑的选择?我马上想到的就是南方科技大学。那个家长的问题又让我想起自己对这所学校的认识变化过程,以前没怎么把它放在眼里,现在感觉应该好好看看它的成绩安排情况。

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于2012年,这是一所比较年轻的学校。发展速度通过数据可见一斑,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在全球排名第183名,在中国内地高校排行第13名。在2024年的Nature Index统计里,其FC值大于350,全球排第25名。把一些老牌985学校的相应指标与之相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它的一些科研指标已经超越了它们。
学术产出,2025年1-11月南科大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发文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五,在材料学类方向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0篇,在全国排名第3。根据ESI数据库可知:目前南科大的学科中有三个进入了全球前0.1%,有17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学校的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属于世界一流水平。而学校也是在2022年才被列为双一流大学,但就这些学术成果来看它早就该是这个身份了。

招生、专业设置,2025年南科大新增了两个本科专业是人工智能和口腔医学。人工智能是市场紧缺的专业,在企业间非常受欢迎。口腔医学属于临床类专业就业稳定收入高压力小,近些年也特别受学生家长欢迎,学校2025年计划在全国24个省招收1400人左右,比去年多招约50名考生,总体名额不多竞争依然激烈。
南科大的所有本科新生都是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这种录取方式学校称之为“631”模式:高考成绩占比60%,学校的测试占到30%,高中阶段的成绩占10%。这种方式也是唯一的入学途径。网上报名一般在每年4月30日截止,想报考的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点。学校从2025年起取消了竞赛金银铜牌的优录政策,可以看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比赛名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样更加公平。

入学后不分专业的制度也是南科大的一个特点,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表现来选择专业,学校会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这给了部分还没有明确方向的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同时学校也强调了本科阶段的实践科研机会,师生比相对较高,可以让本科生较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
师资力量,南科大有院士、长江学者之类的高水准老师,学校在吸引外籍教师和海外学术合作方面投入不少精力,国际交流项目较多,学校提倡本科生至少一次境外学习或者交流的经历,学生可以经由这些项目拓宽视野,有一些数据表明,南科大的本科毕业生当中,超过八成的人决定进一步深造,许多学生被国外的顶尖大学录取。

为说明学校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成长的机会,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同学叫小张的高考645分,在家人的担心下上了这所学校,认为学校太年轻了会影响以后的发展,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他大一大二就开始跟着老师做科研,并且在读研的时候就有论文发表出来,于是家长就说当初自己是多虑了。像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在2024年招生中大概有六十名优秀的新生进入由顶尖科学家担任导师的“从游班”或者类似的培养计划里,他们直接接受名师指点。
学校的定位是一家创新型大学,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人才是关键。而不是依靠过去的名气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短短的十四年里就进入到全球200的位置,这也说明了发展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之外,并且对于学校资源的分配与发展也符合对未来产业的需求。比如现在出现的新专业—人工智能就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市场需要而设立的。

我在跟家长交流的时候,有的家长还是以学校牌子为第一标准,对一些新出来的高校抱着观望态度。我觉得衡量一个大学要看它真实的实力以及对于学生的支持程度,南科大的科研产出、学科排名、师资力量和国际交流渠道之类的这些数据要比单纯的校名更能说明问题,在高三冲刺这么关键的时期家长们学生要多看远一点不要只图一时之快的名声。
关于报考细节,提醒想报的学生关注“631”模式的三项权重,在网申截止日前完成申请材料。学校不再考虑竞赛名次优录说明备考要更重视全面发展,入学后大一大二再看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决定最后的专业,减轻了高三一次性抉择的压力。

我在整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参考了学校官网、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还有ESI数据库的数据,在面对家长老是问“是不是要放弃985”时我不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每个学生的状况不一样,有人适合名校的资源与品牌,也有人更适合那些重视科研和成长机会的新锐院校,把南方科技大学当作备选项,并不是不合理的事情。
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你觉得像南科大这种新式大学会不会成为以后高校的主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仔细看每一条,很乐意继续跟大家聊聊有关南科大的招生、专业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