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韩信率汉军约三万人对阵赵军二十万主力,以背水列阵的战术奇谋大破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活捉赵王歇,奠定了刘邦在北方战场的优势地位。
战役前,韩信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面对赵军占据有利地形、深沟高垒的情况,他并未选择常规战术。相反,韩信利用赵军统帅陈余的轻敌心理,制定了大胆的战术计划:一方面,他命一万汉军背水列阵,让士兵们无路可退,只能死战;另一方面,他派两千轻骑在夜间潜伏至赵军大营附近,待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时,突袭敌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
井陉之战的胜利,不仅在于韩信的战术创新,更在于他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他利用陷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原则,将士兵置于绝境,激发其拼死一搏的决心;同时,他通过情报工作掌握赵军轻敌的心理,巧妙利用这一弱点。此战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背水一战也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 。
井陉之战的胜利,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汉军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为下一步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同时,此战的胜利,也使项羽陷入到不利的战略态势,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

潍水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中另一场精彩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3年。当时,韩信已平定魏、代、赵、燕四国,接下来目标是齐国。齐王田广为阻止韩信军东进,屯兵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刘邦遣郦食其游说田广,田广欲降汉,撤去历下守军。
韩信乘齐国无备,率军疾袭历下,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齐国君臣作鸟兽散 。随后,田广向楚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号称二十万救援齐国。十一月,韩信与齐、楚联军战于潍水(今山东潍河)。
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命令士兵用沙袋在潍水上游壅塞河水,形成堤坝。次日清晨,韩信率汉军向齐楚联军挑战,假装渡河进攻。当齐楚联军渡河至一半时,韩信立即命令上游的士兵撤去沙袋,汹涌的潍水奔腾而下,将渡河的联军冲成两段。汉军趁机发起攻击,大败齐楚军,俘齐王田广,尽占齐地,直接威胁楚都彭城。
潍水之战的胜利,是韩信迂回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此战,韩信击灭龙且二十万众于潍水,楚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楚汉战争的力量对比因此发生了根本转变,楚强汉弱的情况一举得到改观 。
更为重要的是,潍水之战胜利后,赵、代、燕、齐之地全部为汉军占领,汉军从北、东两面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项羽完全丧失了优势和主动的地位,汉军进入了全面反攻的新阶段。正如徐业龙所言:潍水之战对整个楚汉战争的进程具有转折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陈仓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起点,也是他首次展现军事才能的重要战役。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有巴、蜀和汉中之地。面对项羽的轻视,韩信献上汉中对战略,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
当时,栈道因年久失修,刘邦命樊哙等人在烧毁的栈道大张旗鼓地修复,迷惑三秦守军,自己则率主力部队从陈仓古道突袭关中。这一战迅速平定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的势力范围,为刘邦东进奠定了基础。
陈仓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战略意义重大。此战不仅帮助刘邦实现了从汉中王到关中王的转变,更使他的领地、军事、经济实力翻倍,政治地位飙升。更为重要的是,陈仓之战开创了韩信声东击西战术的先河,为后续井陉、潍水等战役的战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
正如史家所言:暗度陈仓的战法,此后不但是历代兵家必修课,而且也成为中外军事史上最常用的战法之一,被收入《三十六计》书中第八计。 陈仓之战的胜利,使刘邦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为楚汉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韩信的军事生涯转折点发生在刘邦拜将之际。当时,刘邦从沛县起兵,但并未重用韩信,仅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对其才能极为赏识。
当刘邦到达南郑时,数十位将领纷纷逃亡。韩信见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自己而刘邦不用,也决定离开。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刘邦得知后大怒,认为萧何也逃跑了,像是失掉了左右手。
萧何追回韩信后,向刘邦力荐: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最终,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的过程充满戏剧性。萧何向刘邦建议: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刘邦答应后,韩信被正式拜为大将军,令全军惊讶。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更成为楚汉战争的关键转折点。韩信拜将后,迅速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规划,为刘邦提供了清晰的作战思路 。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位为帝,举行盛大的分封诸侯仪式。韩信因在楚汉战争中屡建奇功,被封为齐王,统辖齐地。然而,这一封号背后隐藏着刘邦的复杂心理。
韩信在齐国表现出色,迅速平定齐地,成为刘邦的重要盟友。然而,随着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对韩信的态度逐渐变化。刘邦认为,韩信虽然功高,但不应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特别是在垓下之战后,刘邦迅速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将其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再贬为淮阴侯,逐步削弱其政治影响力。
韩信的悲剧命运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显现。他无法理解刘邦的猜忌心理,依然保持自己的军事风格和政治抱负。例如,韩信曾自夸:臣将兵,多多益善。 这一言论在刘邦听来,无异于威胁,进一步加深了刘邦对他的不信任。
此外,韩信在政治上缺乏灵活性,拒绝了功成身退的建议。范蠡曾劝勾践功成身退,避免兔死狗烹的命运,但韩信未能领悟这一智慧。他坚持自己的诸侯王地位,甚至在被贬为淮阴侯后,仍试图通过支持陈豨叛乱重掌兵权,最终导致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公元前196年,韩信在长安被吕后诱杀。当时,刘邦正在前线平叛陈豨,吕后趁机与萧何密谋,假称刘邦已平定叛乱,召韩信入宫庆贺。韩信被诱入宫中后,被武士捆绑,斩于钟室,夷灭三族。
韩信临死前曾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一遗言暗示了他对自己的决策感到后悔,同时也表达了对吕后诱杀手段的愤怒。
关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历史学界存在争议。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而班固在《汉书》中则将韩信与彭越、英布等叛臣合传,全盘否定其贡献,强调其诈力成功的负面形象。
现代学者对韩信之死有不同解读。一些学者认为韩信确实有谋反意图,但执行不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韩信是刘邦为巩固皇权而找借口清除的异姓王之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而梁玉绳则分析: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无论如何,韩信之死成为汉初政治斗争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刘邦从依赖功臣到清除异姓王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互见法暗示韩信的无辜受戮,对刘邦的权谋手段进行了隐晦批判 。

韩信之死的历史意义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功臣悲剧的范式,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体制下朝藩在权力问题上的微妙状态。
政治制度转型:韩信之死标志汉初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过渡,为汉武帝推恩令奠定基础。刘邦通过清除异姓王,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避免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 。
功臣悲剧的范式:韩信的结局成为后世兔死狗烹的典型案例,揭示皇权与功臣的结构性矛盾。正如班固所言: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威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
权力斗争的警示:韩信之死为后世功臣提供了深刻教训,即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会的君主制度下,功臣在成就帝王霸业的同时,往往也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范蠡曾劝勾践功成身退,避免兔死狗烹的命运,但韩信未能领悟这一智慧,最终走上了悲剧结局。
军事与政治的平衡:韩信的悲剧也反映了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的不平衡。他虽为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天真单纯,无法适应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这提醒后世,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领域,都需要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变通智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