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脱了相、差点当老赖:十年沉浮,71岁王健林成了最惨首富?
发布时间:2025-11-19 10:18:44 | 来源:阅天下
图片

最近两年,关于王健林的消息总带着些唏嘘:有人拍到他现身时身形消瘦、头发花白,不复当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意气风发;法院的被执行人信息、限制高消费令接踵而至,累计被执行金额超50亿元,让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一度逼近“老赖”边缘。

从2015年登顶财富榜、喊出“一个亿小目标”的风光无限,到如今71岁仍要为债务奔波、三年甩卖80多座万达广场“断臂求生”,王健林的十年沉浮,堪称中国商业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样本。但要说他是“最惨首富”,或许只看到了表面的狼狈——在这场横跨十年的行业变局中,他的困境是时代浪潮的必然,而他的坚守与转型,更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韧性。

一、从巅峰跌落:两步“误判”,埋下十年隐患

王健林和万达的高光时刻,停留在2016年前后。彼时万达商业在港上市,万达广场遍布全国,文旅、影视、体育等板块多点开花,王健林的身家一路飙升,成为家喻户晓的“首富”。但就在巅峰之上,两次关键决策的误判,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致命伏笔。

1. 港股退市豪赌A股,踩中政策红线

2016年,王健林不满万达港股市值被“低估”,力排众议启动私有化退市,花了340亿港元回购股份,还跟投资者签了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前完成A股上市,否则要支付高额回购款和赔偿。可他没料到,当时A股已对房地产企业IPO收紧闸门,“回A”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一次次递表,一次次被拒,万达商业的上市计划一拖再拖,最终彻底搁浅。对赌协议触发后,巨额的回购压力让万达流动性瞬间吃紧,这成为债务危机的第一颗“地雷”。这场豪赌,本质是对政策趋势和资本市场的误判,让万达从主动扩张陷入被动偿债的困境。

2. 海外“买买买”踩雷,资金链绷断

几乎在退市的同时,王健林跟风开启了海外扩张模式。受当时“资金出海赚汇差”的舆论影响,他大举收购海外酒店、影院、地标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撒钱。可事与愿违,人民币并未如预期般贬值,反而保持稳定,海外资产不仅没赚到差价,还因监管政策变化导致变现难度大增。

更麻烦的是,大规模海外投资引发了“转移资产”的舆论质疑,让万达陷入风口浪尖。从“全球买买买”到被迫“全球卖卖卖”,海外资产没能成为利润增长点,反而占用了大量现金流,让本就承压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这两步误判,刚好撞上了房地产行业“去杠杆”的大趋势。过去靠“高负债、高周转”扩张的模式失灵,银行信贷收紧,万达的融资渠道被大幅压缩。内有对赌协议的回购压力,外有行业政策的收紧,双重夹击下,万达的债务危机在2023年集中爆发。

二、断臂求生:三年甩卖80座广场,71岁老板带头“过冬”

面对千亿元级的债务压力,王健林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启动了中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处置行动。这场“自救”没有花哨的手段,只有最直接的“卖卖卖”和“引战投”,每一步都透着“活下去”的决绝。

1. 核心资产“清仓式”出售,身价缩水800亿

从2023年开始,万达成了“卖广场专业户”。先是零散出售各地万达广场,后来干脆打包转让,2025年5月一次性将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卖给太盟、腾讯等机构,截至目前累计出售超过80座核心商业资产。

除了万达广场,非核心业务也被逐一剥离:把万达酒管集团以24.9亿元卖给同程旅行,转让快钱金融30%股权,减持万达电影股份,甚至连曾经重金布局的文化、体育资产也陆续变现。大规模的资产处置,让王健林的身家大幅缩水——2025年新财富榜显示,他的财富仅剩588.1亿元,较上年缩水820亿元,排名从第9名跌至第51名。

2. 引入600亿战投,撕掉“地产商”标签

单纯卖资产只能解燃眉之急,王健林的核心动作是推动万达“去地产化”转型。2023年底,万达商管与太盟投资达成股权重组,随后又引入阿布扎比投资局、中信资本等5家机构,合计获得600亿元战略投资,彻底从“自己盖房子、自己管商场”的重资产模式,转型为“输出管理、收管理费”的轻资产平台。

这种转型看似被动,实则是顺应行业趋势的必然。剥离重资产后,万达商管不再承担拿地、建设的资金压力,专注于商业运营,截至目前仍有近500座万达广场在运营,稳定的租金收入成为偿债和发展的“压舱石”。王健林曾说“万达绝不会出现信用违约”,从结果来看,尽管债务压力巨大,但万达在公开市场的债券从未违约,刚兑纪录至今保持。

3. 71岁扛下所有,拒绝“甩烂摊子”

这场危机中,最让人唏嘘的是王健林的个人状态。71岁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他却要全国各地跑,一边谈资产出售,一边跟债权人协商债务重组,还要考察新项目寻找增长点——2025年8月,他还现身新疆克拉玛依考察文旅项目,探讨合作可能性。

身形消瘦、头发花白是他这段时间的真实写照,而限制高消费令更是让这位曾经的首富“接地气”:不能坐高铁商务座、不能住星级酒店,跟普通人一样挤经济舱、住快捷酒店。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跑路”或“躺平”,没有让万达出现项目烂尾、员工失业的情况,而是硬扛下所有债务压力,这种“不甩烂摊子”的担当,在近年暴雷频发的房企中尤为难得。

三、“最惨首富”的另一面:不是溃败,是行业转型的缩影

很多人觉得王健林“惨”,但如果把他的困境放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背景下,就会发现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他的沉浮,恰恰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转型阵痛。

1. 不是“惨”,是行业周期的必然

万达的危机,本质是房地产“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必然结局。过去几十年,房企靠银行贷款拿地建房,靠预售款滚动扩张,这种模式在行业上行期能快速做大,但一旦遇到政策收紧、市场降温,就会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

从恒大、碧桂园到万达,不管曾经多么风光,都逃不过行业周期的洗礼。王健林的“惨”,只是因为他站在行业顶端,跌落时的反差更强烈。但比起那些直接暴雷、留下无数烂尾楼和债权人的企业,万达的有序瘦身、主动转型,已经是相对体面的结局。

2. 坚守底线,赢得重启机会

判断一个企业家的成色,不是看他巅峰时多风光,而是看他低谷时如何选择。面对危机,王健林守住了两个底线:一是不违约,公开市场债券按时兑付,尽力偿还债务;二是不甩责,没有让员工失业、项目烂尾,保障了消费者和债权人的基本权益。

这种坚守,让万达保留了重启的火种。2025年12月,万达将有4座新万达广场开业,这是危机以来首次集中新开项目,标志着企业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开始回归正常运营节奏。而轻资产转型的成效也在显现,稳定的运营收入让万达有了持续造血能力,未来只要度过2026年2月海外债到期的最后一关,就能彻底走出泥潭。

3. 首富的“惨”,藏着民营企业的韧性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危机中求生存、在转型中谋发展”的历史。王健林的十年沉浮,完美诠释了这种韧性:巅峰时敢于扩张,低谷时勇于收缩;犯错后不逃避,而是主动承担责任,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从“地产大王”到“商业运营服务商”,万达的转型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而王健林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学习者;所谓“惨”,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只要守住底线、顺应趋势,就总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四、时代启示:从王健林的沉浮,看懂中国商业的三个转变

王健林和万达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欢,更藏着中国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转变。这些转变,无论对企业家还是普通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1. 从“胆子大就能赢”到“敬畏规则才能长久”

王健林早年的成功,离不开“敢闯敢拼”的魄力,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更是成为时代口号。但这次危机也证明,在成熟的商业环境中,仅凭胆子大远远不够,敬畏政策规则、敬畏市场规律、敬畏风险控制,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过去靠“赌政策、赌市场”的扩张模式已经过时,现在的企业要学会在规则框架内做事,靠核心竞争力立足——万达的转型,本质就是从“赌机会”到“做能力”的转变,这种转变值得所有民营企业借鉴。

2. 从“重资产扩张”到“轻资产赋能”

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企业比拼的是拿地能力和融资能力,重资产扩张是主流模式。但随着行业进入存量时代,重资产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资金占用多、风险高、周转慢。

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不再比拼谁的资产多,而是比拼谁的运营能力强。这种转变不仅适用于房地产行业,也适用于很多传统行业: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规模大战”,而是“效率大战”和“能力大战”,谁能以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价值,谁就能赢得未来。

3.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系统能力建设”

王健林的个人魅力,曾是万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仅靠个人能力远远不够,完善的治理结构、稳定的核心团队、清晰的战略规划,才是抵御风险的关键。

这次危机中,万达之所以能有序转型、没有崩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年积累的商业运营能力和品牌价值。这也启示我们:企业要想走得远,不能只靠老板的“个人光环”,而要打造不可替代的系统能力,这样才能在创始人老去或危机来临时,依然能够稳定发展。

五、结语:没有“最惨首富”,只有“永远向前的创业者”

71岁的王健林,或许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但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坚韧。瘦脱了相也好,被限高也罢,这些都不是“惨”,而是一个创业者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为企业的生存拼搏的真实写照。

中国商业史上,从来没有永远的巅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王健林的十年沉浮,是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存量时代的缩影,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转型样本。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企业的核心是敬畏规律,而创业者的底色是永不言弃。

如今,万达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新开业的万达广场正在传递重启的信号。或许王健林再也回不到当年的财富巅峰,但他带领万达完成的转型,已经为企业赢得了未来的生存空间。而他的经历,也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提醒后来者:既要敢于追梦,也要懂得止损;既要敬畏市场,也要坚守底线。

所谓“最惨首富”,不过是外界的片面解读。在真正的创业者眼里,没有“惨”,只有“还没成功”;没有“结束”,只有“新的开始”。71岁的王健林,依然在路上,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远比财富更值得尊重。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