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以75%的赞成票通过了CEO埃隆·马斯克价值近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这场持续十年的“对赌协议”不仅刷新了全球高管薪酬纪录,更将特斯拉的未来与马斯克的个人命运深度绑定,成为科技与商业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里程碑事件。
一、方案核心:史无前例的激励结构
该方案以12个递进式里程碑为核心,每完成一个目标即授予马斯克约3531万股特斯拉股票(占总股本1%),总计4.237亿股。其核心设计包含两大维度:
1. 市值门槛:从2万亿到8.5万亿美元的“登月式”增长
• 初始阶段:特斯拉市值需从当前的1.48万亿美元提升至2万亿美元(较当前增长35%)
• 后续阶段:每5000亿美元或1万亿美元递增,最终目标达8.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英伟达的1.7倍)
• 市值需持续6个月达标才能解锁对应股权
2. 运营目标:覆盖四大核心业务
• 汽车业务:未来十年累计交付2000万辆电动汽车(年均120万辆,低于2024年销量)
• 自动驾驶:FSD软件订阅量达1000万(当前订阅量约200万)
• Robotaxi: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商业运营(需实现无人类驾驶员的完全自动驾驶)
• 机器人业务:交付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当前处于研发早期阶段)
• 利润指标:调整后EBITDA从166亿美元提升至4000亿美元(增长24倍)
二、深层动机:控制权争夺与战略转型
1. 巩固控制权的生死博弈
马斯克当前持股约15%,若完成全部目标将升至24.8%,接近其宣称的“25%安全线”。这一比例既能确保其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又能防止敌意收购。董事会坦言:“留住马斯克是特斯拉成为历史最伟大公司的唯一路径。”
2. 押注AI与机器人革命
方案将特斯拉定位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帝国。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直言:“我们正在书写全新的篇章。”其目标涵盖:
• 2030年前建成全球最大自动驾驶网络
• 203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
• 通过xAI公司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生态
3. 应对多线作战的资源分配
马斯克同时管理SpaceX、xAI、Neuralink等五家公司,薪酬方案实质是特斯拉争夺其注意力的“竞标”。董事会通过股权绑定确保其优先投入特斯拉的AI研发,防止技术外流至竞争对手。
三、争议焦点:激励过度还是必要之举?
1. 股东层面的激烈博弈
• 支持派:散户投资者(持股约35%)视马斯克为“科技救世主”,2018年薪酬方案曾带来23倍市值增长(600亿→1.4万亿)
• 反对派: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质疑方案规模、股权稀释效应及关键人员风险。其发言人指出:“这是对股东利益的公然掠夺。”
2. 目标可行性分析
• 乐观视角:若特斯拉保持年均15%的市值增长,十年后可达3.8万亿美元;若达成8.5万亿美元目标,需年化增速22%(接近纳斯达克历史平均水平的2倍)
• 悲观视角:汽车业务面临比亚迪、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2024年销量已现下滑;Robotaxi和机器人业务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商业化时间表存疑
3. 道德争议:贫富分化的极致案例
• 马斯克个人净资产已超5000亿美元,若达成目标将突破1.5万亿美元
• 对比特斯拉员工2024年薪酬中位数5.7万美元,其日薪(2.75亿美元)相当于4824名员工年薪总和
• 乐施会报告显示,美国最富0.1%人群资产占比达12.6%,创1989年以来新高
四、历史回响:2018年方案的启示
2018年马斯克曾获批560亿美元薪酬方案,通过“市值+运营”双目标设计(6500亿美元市值+1750亿美元营收),提前四年完成目标。但该方案因董事会独立性存疑被特拉华州法院否决,直接导致:
• 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12%
• 马斯克威胁将AI研发转移至xAI公司
• 董事会加速新方案制定,最终以更激进的条件重启谈判
五、未来展望:一场尚未揭晓的赌局
1. 短期影响
• 方案通过后特斯拉股价三日累计上涨18%,市值突破1.7万亿美元
• 马斯克承诺将增持股份用于投票权巩固,而非套现
• 竞争对手加速布局自动驾驶与机器人领域,形成技术军备竞赛
2. 长期挑战
• 需解决自动驾驶法律责任、机器人伦理等监管难题
• 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节奏(如FSD订阅价格调整)
• 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影响
3. 历史定位
无论成败,该方案已注定载入商业史册:
• 作为首个万亿级高管薪酬案例,重新定义了激励制度的边界
• 揭示了科技巨头创始人控制权争夺的典型范式
• 成为观察AI时代资本与人力价值分配的绝佳样本
当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与机器人共舞时,这场豪赌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十年后,人们或将见证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或目睹一个商业神话的破灭。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实验正在改写人类对创新、激励与财富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