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四家企业在寒冬中活得比谁都滋润。
带量采购、医保控费这些政策,把整个医药行业的利润空间压得死死的。
很多中小药企已经撑不住了,关门的关门,卖身的卖身。
但奇怪的是,上海医药、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这几家不仅没倒下,反而越活越滋润。
它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上海医药去年营收2603亿,医药商业占了2318亿,稳坐行业老大。
但真正让它突围的,不是传统的药品分销,而是创新药的商业化服务。
简单来说,它不光是卖药,而是帮药企搞定从上市到销售的整个链条。
比如帮创新药企打通医院渠道、制定市场策略、管理供应链。
这种服务的利润,比单纯卖药高得多。
现在国内创新药越来越多,但很多Biotech公司自己没能力铺市场。
上海医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了药企背后的“隐形推手”。
九州通去年营收1502亿,净利润20.8亿。
在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这个成绩算得上亮眼。
它的秘诀是什么?物流。
别的药企还在为仓储成本发愁,九州通已经把自己的仓库变成了赚钱工具。
它发行了国内首单民企仓储物流REITs,把仓库资产证券化,直接盘活了资金。
更狠的是,它的“智药云”平台服务了超过50万家终端客户。

从药厂到药店,再到消费者,整个链条都被它用数字化串起来了。
现在它不光送药,还做健康管理、在线问诊,把单纯的物流生意做成了健康服务生态。
益丰药房现在有13000多家门店,但它的增长逻辑变了。
以前是疯狂开店,现在是把店做精。
怎么精?靠专业服务。
比如慢病管理,很多药店只会卖药,但益丰在门店放了血糖仪、血压计,让药师给顾客做健康监测,再根据数据调整用药方案。
这样一来,顾客粘性高了,客单价也上去了。
处方外流是大趋势,但光靠低价抢市场没用。
谁能提供专业的药事服务,谁才能留住顾客。
大参林去年净利润增长19%,在行业里算是一枝独秀。
它的基本盘在华南,但现在正通过“收购+加盟”快速向全国铺开。
比如在华中、华东,它直接买下当地连锁药店,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它的加盟政策很灵活,吸引了不少单体药店加入。
这种打法让它既能稳住大本营,又能快速扩张。
医药行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这四家企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没在传统赛道上死磕。
上海医药做创新药服务,九州通搞数字化物流,益丰药房深耕专业服务,大参林靠并购扩张。
它们证明了一件事:在寒冬里,光靠熬是没用的,必须找到新的活法。
(数据来源:各公司2023年年报及公开信息,仅供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