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的靠山屯,72 岁的老猎人王建国守着 “三不原则” 过了一辈子:不追怀孕的猎物、不闯深山老林的禁地、不招惹 “看着就不寻常” 的生物。可三十年前的一次经历,让他至今提起仍心有余悸,也让 “敬而远之” 四个字,成了他对后辈最常念叨的告诫。
1993 年秋天,王建国的妻子患上风湿,听山里老人说,悬崖峭壁上的 “岩耳” 能缓解症状。那年他 42 岁,正是打猎的好年纪,身手矫健、胆子也大,揣着干粮和猎枪,就进了平时很少涉足的 “黑风口”—— 那里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村里人都说 “风口里有脏东西,没事别进去”。
进山的前两天,一切顺利。他在半山腰找到几株岩耳,晒干后装了小半袋。可第三天清晨,山里下起了小雨,雾气更浓了,能见度不足五米。他正准备下山,突然听到不远处的树丛里传来 “沙沙” 声,不像野兽的脚步声,倒像是有人拖着东西在走。
“当时以为是其他采药人,就喊了一声‘谁在那儿’,” 王建国抽着旱烟,眼神飘向远方,“可喊完之后,声音就停了,四周静得可怕,连鸟叫都没有。”
他握紧猎枪,慢慢挪过去。拨开齐腰的灌木,眼前的景象让他浑身汗毛倒竖:只见一棵老槐树下,蹲着一个 “黑影”,身形像成年人,却瘦得只剩骨架,身上裹着破烂的黑布,最吓人的是它的脸 —— 惨白惨白的,没有五官,只有一片光滑的白,却能隐约感觉到 “它” 在盯着自己。
王建国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转身就跑,可多年打猎的本能让他停住了脚步。他盯着那个 “白脸黑影”,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东西看着稀奇,要是能抓住,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给媳妇治病也能多凑点钱。”
贪念一上来,他就忘了村里的告诫。他悄悄绕到黑影身后,举起猎枪,瞄准了它的后背。可就在他要扣扳机的瞬间,那个黑影突然动了 —— 它没回头,却像长了眼睛一样,猛地朝旁边一窜,速度快得像一阵风,撞在老槐树上,发出 “咚” 的一声闷响。
王建国没敢追,只觉得手心全是汗。他低头一看,刚才黑影蹲着的地方,落下了一撮黑色的毛,细得像蚕丝,摸起来冰凉刺骨,还带着一股说不出的腥气。“那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这东西不是凡物,不是我能招惹的。”
可更吓人的还在后面。他刚转身,就发现自己迷路了 —— 原本熟悉的山路不见了,四周全是一模一样的灌木和雾气,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会回到老槐树下。他走了整整一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雨水,却始终绕不出那个圈子,而那个 “白脸黑影”,偶尔会在远处的树丛里一闪而过,惨白的脸在雾气中格外显眼。
到了傍晚,雨还没停,王建国又累又怕,瘫坐在地上。他看着手里的猎枪,突然想起村里老人说的 “山里的奇异生物,大多有灵性,不犯它,它不害人;若贪心起,必遭反噬”。他这才意识到,是自己的贪念闯了祸。
他站起身,对着老槐树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把猎枪放在地上,又把兜里的岩耳倒出来,撒在地上:“我不该贪心,不该打扰你,求你放我下山,我再也不来黑风口了。”
磕完头,他起身往一个方向走。神奇的是,这次雾气慢慢散了,熟悉的山路出现在眼前。他不敢回头,一路小跑,直到天擦黑才回到村里。到家后,他发起了高烧,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后背起了一片黑色的疹子,疼了半个多月才好。
而那袋撒在山里的岩耳,后来再也没人找到过。村里的老人说,那是 “山神爷的赏赐”,被他还给了山里的生灵。
从那以后,王建国再也没去过黑风口,也再也没打过 “看着就不寻常” 的东西。他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山里的生灵,各有各的活法,那些看着就不平凡的,要么有灵性,要么有煞气,别想着占小便宜,也别想着去招惹。敬而远之,不是胆小,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其实不止山里的生物,生活中很多 “不寻常” 的存在,都值得我们保持敬畏。路边的奇怪植物、古宅里的不明物件、传说中 “有来头” 的地方…… 别因为好奇或贪念去触碰,毕竟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 “不平凡” 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和风险。
敬畏自然,敬畏未知,不打扰、不贪心,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像老猎人说的:“有些东西,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你若犯它一分,它必惩你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