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笑到最后?何小鹏:1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仅剩五家企业,我更希望是“兄弟的公司”【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5-11-07 11:25:12 | 来源:阅天下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看不见硝烟的争斗中,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加速到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谁能笑到最后?

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凤凰网财经《封面》栏目中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热议。他重申,再过10年,中国汽车厂家可能只剩5家左右,且强调这5家是实力强劲的,其余皆为“Others”,就如同手机领域里小米、苹果、华为、OPPO、vivo之外的众多品牌。何小鹏还表示,若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仅剩五家企业,他更希望是“兄弟的公司”。

更早之前还有其他车企创始人或高管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正沿着家电、智能手机走过的道路前行。回顾家电和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残酷的价格战阶段。在价格战的洗礼下,市场格局逐渐清晰,进入成熟期后,行业迎来了并购、整合的高潮,最终少数企业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导者。如今,中国汽车产业也来到了这个关键节点,生死淘汰赛正在加速上演,一批实力不济的汽车厂商将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倒闭。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上半年新注册登记439.7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813.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3.35%。

图片

从2024年1 - 11月的销售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964.1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5.6%,而其余企业合计销量占比仅有14.4%。可见,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众多中小车企只能在狭小的市场空间中艰难求生。

图片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能实现盈利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烧钱阶段,依靠外部融资和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营,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这种“吸血”式的生存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随着2025年接近尾声,新能源车企的盈利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行业内部达成了一个共识:未来两年将是决定许多车企命运的关键窗口期。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车企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那些能够迅速实现盈利、构建起强大体系化能力的企业,将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优势,从而在新一轮产业周期中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一些头部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份额。

相反,那些仍依赖“吸血”生存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价格战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它们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资金链逐渐紧张,最终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退出市场。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