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汽车无障碍设备生产厂家自 2001 年成立以来,便以“行业领军、技术标杆”的姿态深耕赛道,产品覆盖汽车福祉座椅、轮椅升降机、电动踏步等全品类,与上汽、广汽、吉利等知名汽车深度合作,产品远销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牌力,扩大产品销量,该企业找到行舟品牌咨询,想要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品牌痛点:需要重新构建品牌认知壁垒
行舟品牌通过 “大定位心智穿透工具” 诊断发现,该品牌目前的核心症结可归结为 “缺乏认知放大器”,从战略到营销存在多方面的弊端。
首先是品牌定位缺失,无法体现差异化价值,导致企业资源导向混乱;品牌口号缺少定位要素,核心价值传递模糊;品牌卖点未能聚焦提炼,即便产品具备 “可编程模式、遇障碍保护、手动应急” 等优势,且实现 “下降行程增加 390mm、功耗降低 90%、运行速度提升 20%” 等升级,也难以让客户直观感知与竞品的差异;品牌故事更是空白,错失通过情感共鸣建立客户信任的机会。

(该品牌缺失品牌定位)
视觉层较为薄弱,缺少能形成强化记忆的视觉锚点;品牌KV海报缺乏调性,无法传递高端专业的品牌气质;品牌宣传片暂未制作,失去了生动化传递品牌理念的核心载体。
营销层较为单一,导致品牌声量不足。尽管该品牌布局了抖音、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矩阵,但内容均以“产品介绍”为主,未结合平台定位差异化输出相应的内容,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品牌营销活动仅依赖展会,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几乎空白,未能通过高频互动强化客户感知,最终陷入“行业内有口碑,消费端没认知”的困境。
总体而言,该品牌“硬实力>软实力”,这是制约其突破增长的关键瓶颈。
破局战略:“一核・双驱・三联”构建品牌增长引擎
针对该品牌的痛点,行舟提出“一核・双驱・三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打造品牌认知放大器”为核心,通过传播与渠道联动,实现“让目标群体认可、记住、选择”,最终将提高该品牌的心智穿透指数,形成对竞品的降维打击。
“一核”—— 构建体系化品牌认知放大器,是战略的核心原点。首先要通过 “定位三部曲”(寻找要素 - 定位方法 - 确立定位)明确差异化定位:基于3C分析方法论,从客户需求(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群体对“安全、便捷、舒适”的需求)、竞争优势(行业首家、碰撞测试认证、专利技术)、自身价值(全品类产品、全球化服务)中提取核心要素,再从22种定位方法(如功能定位、首席定位、品类定位)中选择适配路径,最终确立品牌定位。
定位清晰后,需系统完善品牌要素:打造传递核心价值的品牌口号、高度浓缩核心优势的品牌卖点、建立情感连接的品牌故事,此外还有超级符号、超级色彩等识别体系,让品牌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可记忆”的具体形象。
“双驱”—— 传统媒体+新媒体双轮驱动传播,解决“认知怎么传”的问题。抖音以 “场景体验”为主;小红书发力 KOC 种草;知乎搭建专业信任资产。同时,通过 EPR(网络公关系统)强化认知:创建百度百科、运营百家号,优化 “汽车福祉座椅”“轮椅升降机” 等关键词搜索排名;并在新浪、网易等平台发布品牌软文,占据资讯入口。线下则通过“门店广告系统”(优化门头、海报)、“社区广告系统”(覆盖目标客群集中的社区电梯、公车车身)、“企业自媒系统”(打造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参观路线),实现线上线下认知闭环。

(EPR的作用)
“三联”—— 活动+渠道+社群三方联动赋能,实现“认知变销量”的转化。
该品牌可打造分层活动矩阵:公关活动聚焦技术发布、公益联动,强化品牌专业度与社会责任感;主题活动可跨界合作,精准触达目标客群;促销活动结合节点推出政企双补等活动,降低决策门槛。
渠道端需赋能经销商,将门店升级为“品牌道场”,提供统一的视觉物料与培训支持,让经销商成为品牌认知的延。
社群端则搭建 “用户生态”,通过“会员日权益”进行高频互动,增强用户归属感,最终形成 “活动引流 - 渠道转化 - 社群复购” 的完整链路。

(行舟的作业流程)
行舟为该品牌制定了 “短期破局、长期增长” 的四大阶段作业路径,所有动作均围绕核心战略展开。通过“一核・双驱・三联”的品牌战略与行舟的专业落地支持,其必将打破“软实力短板”的桎梏,开启品牌增长的全新里程碑。
行舟品牌服务超300+品牌
大工业案例品牌:
东成电动工具、金田、嘉盛环境、科都电气、DCK、士商机械、世邦机器、DCA、中联重科、西门子、三菱重工、中国节能、龙工、东风农机、托普云农、得利时泵业、圣大管业、三雄极光、新世纪机器人、外高桥造船、兰特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