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被誉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墓被发现,专家却说够聪明就别去挖它,被问原因,他们只说了一句话,让人大跌眼镜。
1974年春,秦始皇陵墓被发现,到如今,它还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精巧奇特的一座陵墓之一。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到现在已经50多年过去了,秦始皇陵墓却一直没有开挖,专家还说,聪明人都不会去挖它,为什么呢?
当年,秦始皇一边幻想长生不老,一边又在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这座陵墓耗时39年,动用工人72万人,陵墓总占地面积有56.25平方千米。换算一下,就是相当于78个故宫。
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实只是400多个陪葬坑中的一个,且目前已经发掘的面积就超过了两万平方米,而这还是当初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肆破坏后遗留下来的部分。
那为什么不挖它呢?
《史记》中明确记载称地宫中有防御用的“机弩矢”,能够做到:“有所传穿近者辄射之”
后来德国专家用核磁技术扫描了墓穴,陵内不仅有大量的建筑群,还有部分依然有热反应,这表明其中的某些装置仍然在运转,而核磁扫描的结果也证实了水银的存在。
经过后续勘测,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该陵墓为高51米,底面周长1700多米的覆斗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发掘难度大,文物保存也很困难。
兵马俑在最开始出土的时候其实是彩色的,但后续却因为接触空气,最终氧化变黑。
所以专家对秦始皇陵发现多年不挖作出回应:聪明人都不会挖,挖掘的损失太大了,承受不起。
另外还有重要人物批示,秦始皇陵100年内暂不开挖,更加让人对里边的构造和物品好奇不已。
秦始皇陵到底有什么,这么宏大 设计精巧的建筑,真的是当年的人力物力能够打造的吗,会不会是当时外星文明造访,留下的痕迹?
这些答案我们无从得到,但是我们可以凭借想象力,去赋予它更传奇的色彩。
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士郝景芳女士最近推出了一本科幻小说《宇宙跃迁者》,在书中,她将外星文明与秦帝国、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联系起来,用脑海中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解答人类历史未解之谜。
这本书讲述了2080年人类与外星文明接触、发现宇宙文明体系的故事。在书中,郝景芳博士创新性地将秦始皇陵和古代青铜纹饰,与外星人造访地球的设想联系起来,还将民族传统的儒家、法家等理论与外星文明联系,让人大呼过瘾。
青铜器、阿房宫、兵马俑,这些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被作者赋予了宇宙连结的重任,秦陵地宫内神秘的中微子探测器,意识联通带来的神秘幻像,能利用纠缠打开虫洞跨越宇宙的高级文明……
郝景芳说,她爱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希望将它们也带到未来,而不会被时光尘封掩埋。
“我希望它是一部可能探索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向未来的作品。把我们理解的中华文明,像诗词、器物、历史故事中的美学等等带到未来,才是更好的传承。”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曾展示过黑暗森林法则,但是郝景芳却觉得,《宇宙跃迁者》中的外星文明也可以是友善的、可以沟通的,他们或许曾数次到访地球,并帮助人类完成文明的升级。
你更支持哪种设定?如果你也喜欢科幻和历史,不妨买本书看一看,和作者一起回顾民族传统文化,去展开想象,探索未来宇宙的更深处。
欢迎关注@松蝴蝶,和你一起成长!一、兵马俑怎么来的?
优质答案1:
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扩展资料
部分兵马俑介绍:
1、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多,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2、军吏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