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最重的墓棺,2400年不腐的惊世奇棺,神秘的战国棺材!
发布时间:2025-10-12 09:48:17 | 来源:阅天下

你这说得没错,世界最大、最重的古墓棺材,还真不是别的,正是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那口“震古烁今”的巨型外棺。这个战国时期的神秘巨棺,体量重量、保存工艺、技术含量,直到今天都是世界棺材史上的“天花板”!

你要说什么“2400年不腐的惊世奇棺”,除了马王堆辛追夫人,就是曾侯乙墓这口巨棺最让人震撼。

图片

1. 曾侯乙墓外棺有多大?多重?

直接上数据:

外棺长4.43米,宽3.51米,高2.68米,重达7吨左右(仅棺材木材部分!)内有三重套棺,“外棺—中棺—内棺”同心相套,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精巧复杂;全部用整块千年楠木、梓木制成,厚度高达10厘米,外涂生漆、内嵌青铜饰件,结构严密得离谱;四壁满是高等级彩绘漆画,朱红、金色、黑色交错,画着龙凤、云纹、神人、虎豹等楚地神秘图案;光是搬运外棺,就动用两台大型吊车,几十名工人,现代设备都费劲,考古队说:“几千年前怎么抬进去的,今天都搞不明白!”

2. 2400年不腐的震撼现场

1978年6月,考古队刚打开曾侯乙墓主棺室,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像房间一样的巨型外棺。棺内密封严实,恒温恒湿,漆层包裹,空气里全是特殊的清香,打开内棺时,曾侯乙遗骨、漆器、丝绸、青铜器、竹简、木俑全都原封不动地躺着,纹丝不乱。

有目击者回忆:“棺内物品新得像刚下作坊,手摸上去还带着油亮光,2400年前的空气、气味、颜色都像封印了一样。”

最神的是,外棺内壁、地板甚至还有积液和湿润气息,形成了独特的小型微气候,成了天然的恒温恒湿保存箱,让有机物几乎没有分解。

图片

3. 战国“黑科技”+神秘文化符号

这口巨棺的工艺,绝对代表了战国巅峰科技水平:

榫卯结构:无一颗铁钉,全靠木榫插接、内外加固,拼接缝隙严密到连针都插不进去;生漆封护:外层厚厚一圈漆膜,防水、防虫、防腐,“2400年不腐”不是神话,真是古人科技力;图案符号:棺盖、棺壁满是楚人特有的神人兽面、玄鸟日轮、虎豹龙凤等图腾彩画,很多都还没完全破解;防盗设计:外棺壁和底部设有多重机关,封死所有缝隙,地宫用石板、石槽保护。

4. 棺中天地,身份非凡

曾侯乙,战国早期曾国国君。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并不显眼,但他的葬制、陪葬品,却把战国贵族生活、音乐、天文、青铜、书法、漆器、丧葬全部拉到最高水平。

外棺里,除了内套的中棺、内棺,还有成套的编钟、编磬、铜鼎、竹简、兵器、乐器、丝绸衣物,几十个小型箱体、盒子分门别类,场面堪称“战国宫殿搬进了地下”。

专家统计,光随葬品就有15000余件,其中最有名的“曾侯乙编钟”更是世界乐器之王!

图片

5. 棺材轶事与传说

打开棺材那天,考古队不少老专家直呼“活久见”。据说外棺四壁绘着的神鸟和龙凤,正好和曾侯乙墓地里的“日晷、八卦天文仪器”相呼应,有专家怀疑,这不光是棺材,更像个“天文祭坛”,承载着“升天入地”的战国巫仪观念。

还有网络段子说:“世界最大最重的棺材,竟然在中国地下藏了两千四百年不腐。西方看金字塔,东方看擂鼓墩!”

图片

6. 神秘的开放式结局

这口曾侯乙外棺,如今在随州博物馆重现,一直是镇馆之宝。它不仅仅是一具棺材,更是中华文明2400年前的“黑匣子”,埋着的还有一堆没人能解开的谜题:图案的含义、棺材制作技术、地下保存原理……每年都有中外专家围着这口大棺材研究,越看越觉得后背发凉,佩服得五体投地。

图片

你要说“世界第一棺材”,战国曾侯乙外棺,绝对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 1989.

2. 郑建明.《擂鼓墩曾侯乙大棺揭秘》. 考古, 2008年第4期.

3. 随州市博物馆.《曾侯乙与战国文明》. 2022.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