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林被限高了。这个曾经站在财富顶端、喊出“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商业巨子,如今因1.86亿执行案被限制高消费。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唏嘘,有人嘲讽,有人感慨“英雄迟暮”。
但如果我们只把目光停留在“万达倒了”“老王不行了”的猎奇层面,那就错过了这场商业大戏最值得深思的内核。

从“首富”到“限高”,是时代的玩笑,还是必然的宿命?
王健林不是第一个“跌落神坛”的企业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的故事,其实是一场关于“高杠杆”与“现金流”的警示课。过去十年,无数企业靠“借债扩张”一路狂奔,把资产做大、把估值拉高,却忽视了债务结构这颗定时炸弹。
万达不是没有努力。从2017年开始,王健林就在“卖卖卖”:酒店、文旅、万达广场股权……能卖的几乎都卖了。可即便如此,截至2024年三季度,万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仍高达400亿,短期借款近40亿,流动负债合计超900亿。

卖资产回血,就像用创可贴封动脉出血。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债务压顶的,不只是万达,还有每一个“超前消费”的我们
看到王健林的困境,你是否也联想到自己的信用卡账单、房贷压力?在这个“先消费后付款”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走钢丝。只是万达的钢丝在商业帝国的高空,而我们的,在生活的日常。

“借债一时爽,还债火葬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每一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普通人。我们总以为“未来会更好”,可现实往往是,收入没涨,负担却越来越重。
从万达危机中,我们该学会什么?
第一,现金流比资产更重要。很多人以为“我有房有车就是有钱”,可一旦失去现金流,资产只会变成负担。万达的教训告诉我们:再大的盘子,也扛不住现金流的断裂。

第二,不要盲目扩张,更不要高杠杆赌未来。王健林的胆子曾让他成功,但也让他陷入深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买房、投资、创业,都要量力而行,别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上。

第三,危机来临时,及时止损比硬撑更重要。万达的“卖资产”虽然被动,但至少是在自救。生活中,很多人明明已经入不敷出,却还要硬撑面子,结果越陷越深。有时候,承认失败、及时调整,才是真正的智慧。

王健林的限高,是警钟,也是启示
王健林的“限高”,或许只是开始。但这场危机,不该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该成为每个人反思自己财务状况的契机。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谁都不是永远的“赢家”。唯有保持清醒、控制欲望、守住现金流,才能在风浪来临时,不至于像万达一样,狼狈不堪。
你怎么看王健林的困境?你觉得万达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