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架歼20入役,日本彻底失算,美媒:中国获2项世界之最
发布时间:2025-09-27 12:03:36 | 来源:阅天下

长春的跑道还没热起来,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先把军迷的心点燃了。63106,CB10300。这架歼20停在静态区,灰黑的涂装在阳光下不显山不露水。真正扎眼的,是那行产品编号。CB10300,按业内惯例,意思很直白:第10个批次,第300架。再对照机号63106,外加一条关键信息,这架机最迟在2024年初就入列部队。合在一起,那句话就不言自明:中国空军的歼20,至少已经迈过300架这道坎。美方专业媒体看过这些编号,给出判断,超过400也不离谱。

一边是有实物、有编号的静态展示,另一边是账本上的数字差点让人打了个趔趄。日本防卫省在2025年1月发布的白皮书里,写的是230架。时间不过跨了一个年头,差距一下拉大。算盘珠子打得再响,面对整机摆在眼前,也只能停下了。

图片

美媒的判断,还不止于数量。他们给出了一个重话头:第300架歼20,意味着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规模。F22的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结尾很短促。总产量187,生产线拆了,升级停了,妥善率只有40%,能随时拉出去执行任务的,大约七十多架。那边的库房里,早期批次还会因为缺件趴窝。换句话说,歼20现在就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重型五代机机队。规模一大,训练频次、战备覆盖、战术组合,都会被逼着上一个台阶。对一个空军来说,这叫底气。

另一个“世界之最”,是节奏和谱系。歼20不仅在快马加鞭,歼35也在快装上线。两款五代机同步推,放眼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在这么干。与此同时,歼20已经拉开了家族化。你能看到类似歼20A、歼20S这样的分型。这不是改个小零件就能凑数的升级,而是标准化、系列化的体系路线。反观F22,停在了“单点定格”的阶段,家族没来得及长成,就按下了暂停键。

图片

数字之外,还有面子和里子。长春这次开放活动和航空展,本就是军迷的节日,也是对外的一扇窗。静态区的歼20没开口说话,但它实际在回答很多问题。战机不讲道理,它就靠存在。谁在量产,谁在迭代,谁在维持妥善,谁在看库存,这些不用争辩,跑道会替你说话。

日本的心态变化能看得更清楚,二战后,日本按着和平宪法的条文收着手脚。冷战来了,美国转身把肩膀递了过去,日本航空自卫队重起炉灶,机库里有了新货。1981年,F15J进场,这可是美国空军1974年刚列装的主力。那几年,日本空自的腰杆子一下子硬了。东北亚天空里,它的存在感非常强。看对手的装备,那时候苏军在远东方向还在用米格23、米格25,四代机要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步铺开,还优先给欧洲战区。中国空军还在靠歼7、歼8支撑。朝鲜空军就更难。韩国那边,F4撑着。那种“天上我说了算”的自我感觉,是真切的。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空自过得挺舒服。俄罗斯陷在解体后的泥里,中国刚刚起步引进苏27、推进歼10,数量有限。空域的对抗压力不算太大。进入新千年,节奏变了。中国歼10批量服役,歼11在工厂里一架架拉出来。空自官员心理上也有个“定心丸”。他们觉得,美国当年F15服役没几年就敢出口,那F22过不了多久也会给日本开口子。美国1998年已经立法禁止F22出口,但幻想总是要有的。只要F22来,就能重新拿回质量优势。哪怕是阉割版,也够用。

图片

转折在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堂堂正正地亮相。那一刻,亚洲天空的棋盘被重新摆了一遍。同年12月13日,洛马宣布关闭F22生产线。两记重锤,把日本空自的期待砸得粉碎。时间推着向前,日本的F15J走到了中晚年,性能跟不上歼16、歼10C这样的四代半,妥善率也在往下掉,事故频发,飞行员和机务的压力都在加码。

自救一定要做,第一步是从美国订F35A,数量给到105架,还争取到了本土组装的许可。可问题摆在桌面上,F35的综合表现,不敢说就能在空优态势上压过歼20。隐身平台对隐身平台,最吃的就是体系配合、传感器融合和武器投送窗口,纸面数字拼不过战术链路。

第二步是把手里状态相对好的F15J,挑98架,推上F15JSI的升级线,对标F15EX。这个定位很实际,对抗歼16时,能多一口气。现实又拽了一下:波音这两年麻烦不断,F15EX六年只出了九架,厂商喊话希望到2026年能做到一个月两架。就算实现,先把美国空军的90架订单交了,也得三年多,才轮得上日本。等日本这边升级腾飞,解放军这边,歼20A、歼20S很可能已经在更多部队里待命起飞。

图片

第三步是走自主,搞五代机。日本试过,拿出“心神”验证机做探索。难度一眼可见。二战后很长时间,日本的航空工业深度绑定美系体系,更多是在做授权生产、维护、大修、局部改型。像F2这样,还是在F16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完全独立研制五代机,这不是短期内靠一口气就能吹出来的事。

那两个“世界之最”,它们不是为了好听。规模意味着,航线覆盖更密,值班频率更高,联训课目更复杂,后勤需求更细致。一次大范围红蓝对抗,几十架次的机动,多少小时的维护窗口,多少件关键备件,多少组地面勤务接力,规模会把这些全都压出来。家族化意味着,改装周期短,操作界面趋同,飞行员上手快,维护体系互通,战术库能快速迁移。比如双座分型能带来的战术灵活度,比如电子战、数据链、武器条目的扩展路径,家族化会让整个体系像树一样往上分枝。

图片

有人还会在乎日本那本白皮书的差距到底怎么来的,是统计口径不同,还是信息滞后,眼下还没有明确解释。能确定的,是长春静态区的那架63106,和那行CB10300,把一段冷静的事实摆了出来。数字本身不带情绪,它只是把时间线往前推了一格。

美国F22停产是既成事实,妥善率的问题也摆在那儿。美军在为下一代战斗机做顶层设计,这条路注定漫长。此时此刻,谁有更稳的现役五代机队,谁就多一个选择。歼20这边,已经从“有没有”走到“有多少”,从“能不能打”走到“怎么打得更好”。这恰恰是现代空军的关键分水岭。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