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珀斯,有一肚子大实话:世界最孤独城市称号,不是白叫的
凌晨一点,珀斯机场跑道尽头那架A330的尾灯刚灭,地勤小哥把最后一辆行李车开回机坪,他抬头看见候机楼大屏写着“悉尼航班已落地”,心里冒出的第一句话不是“又加班”,而是“终于有人肯花四小时十五分飞来看我们了”。
航线开通前,珀斯机场一年吞吐1500万人次,听起来热闹,可其中六成是飞矿区的FIFO工人,他们背着安全帽,下飞机直奔charter 登机口,连行李转盘都不逛。
新航线第一周客座率82%,看着漂亮,可回头客只占18%,大多数人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原来珀斯这么空”。
空到什么程度?
CBD行人流量比疫情前还少15%,街角咖啡店早上七点半开门,八点半就能打完第一波espresso,老板把椅子翻上去,开始擦已经没人坐的台面。
不是没人想坐,是坐班的人少了,混合办公把26分钟的全澳最短通勤时间又砍了一半,很多人干脆把办公室搬到厨房餐桌,省下的油钱刚好抵掉房租涨的那12%。
房租涨得凶,是因为房子真的不够。
西澳锂矿在2023年第四季度吸走50亿澳元外资,中国、韩国、美国的企业把项目指挥部直接塞进珀斯CBD,一家韩国公司一口气签了三年租约,拿下整层写字楼,合同里写明“需附带50个车位”,因为工程师们随时要开车去机场飞矿区。
矿价一高,工资就跟着跳,西澳平均周薪1934澳元,比全国均值高出300多澳元,可这笔钱刚到手就被房东抽走一大截:核心城区房价一年涨8.5%,租房空置率跌到0.8%,意思是网上挂出一套两居室,五分钟内就能收到三十条求租短信,附带自我介绍、宠物照片、甚至简历。
州政府说三年建1.5万套保障房,可批地流程走完就要18个月,建筑工人还缺三千,FIFO 工人日薪600澳元都招不满,谁还来城里砌墙?
钱多人少,物价就往上蹿。
超市货架上牛奶涨9.2%,面包涨11%,连本地产的香蕉也涨了一成,运输司机说油价涨只是借口,真实原因是包装厂被矿业抢走了工人,时薪不开到45澳元没人肯搬箱子。
于是珀斯人学会了一套“反通胀生存术”:周五下午开车去郊区农贸市场,把一周蔬菜一次买齐,回家分袋真空,再把孩子送进学校课后体育班,省得回家开空调。
电费也涨,可没人敢装太阳能板,因为屋顶公司排队到2025年,配件全被矿场订走,人家一次下单就是几千块板子,屋顶工人直接飞去矿区装,住酒店、拿补贴,比在城里爬民宅轻松多了。
文化区扩建的2.3亿澳元就在这种背景下拍板。
州政府说2026年要多一个当代艺术馆、升级两座老剧院,口号是“让珀斯不再只是矿区的宿舍”。
可本地人先算了一笔账:建馆工人从哪来?
建筑工会回得干脆,时薪不到65澳元免谈,比矿上低没人搭理。
再算观众从哪来?
夜经济刚批了15张新酒吧牌照,可晚上十点以后街头还是空,Uber司机说“拉到人的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因为大家宁可在家喝7澳元一瓶的超市啤酒,也不愿花14澳元买酒吧一杯,还要加25%的夜店附加费。
文化官员在发布会上放幻灯片,说伦敦泰特现代每年游客600万,珀斯只要做到十分之一就回本,台下记者直接问“飞机都坐不满,谁来填美术馆”,官员回一句“航线刚开,给点耐心”,现场一片沉默。
孤独感最重的其实是三十万飞到宁加洛礁的游客。2019年去那里要开12小时车,2024年新航线把飞行时间压到1.5小时,机票一开售就抢光。
可飞机落地后,游客发现岛上限流更严,每天只允许四百人上主岛,帐篷营地涨价50%,浮潜团提前三天全满。
环保局说珊瑚白化压力太大,人多一脚踩下去,十年都长不回来。
游客拍不到网红海龟,转头给珀斯 Google点评打一星:“世界最孤独城市,连鱼都不理人。
”旅游局急得加投5000万澳元修生态度假村,可建材运不过来,船期被矿砂船挤掉,码头排队卸货要等两周,工地经理天天在码头蹲守,像等救命药。
孩子也没被放过。8000万澳元的“西澳儿童博物馆”2024年开张,设计图里有互动水幕、沙漠生态仓,号称让下一代“不再只认铁矿认袋鼠”。
可建馆地皮原本是停车场,家长抗议“以后带孩子玩要先排40分钟找车位”,政府赶紧再花1200万澳元挖地下三层车库,预算瞬间飙到9200万。
馆长出来安抚:“门票只收15澳元,家庭年票120,比去罗特尼斯岛看短尾矮袋鼠便宜。
”可家长们算得更精:岛上船票来回79澳元,租自行车40澳元,再加自拍同框网红袋鼠,一张全家福就能刷爆社交媒体;博物馆再互动也拍不出同款点赞,这笔账怎么算都亏。
于是博物馆还没开门,网上已有请愿“把预算转去建公立幼儿园”,签名两天破三万。
连最会自娱自乐的珀斯人也开始怀疑“慢生活”是不是被包装出来的借口。
疫情前,城里流行周末“咖啡骑行”,大家沿着天鹅河踩到弗里曼特尔,喝一杯20澳元的单品,再踩回去,全程60公里,晒成统一小麦色。2023年再办活动,报名人数据说创纪录,可现场只来了三分之一,剩下的说“油费涨到2.1澳元一升,踩过去再踩回来,一杯咖啡钱全烧给车了,不如在家看Netflix”。
咖啡馆老板把户外桌椅收了一半,空出来的地方摆了矿企广告:穿高能见度背心、戴护目镜的笑脸工人比出大拇指,配文“西澳需要你们”。
骑手们边喝咖啡边看广告,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活在矿区的延长线上,只是换了个场景继续加班。
政府想破局,一口气推了四招:2024年Transperth新票务系统支持手机刷码、实时追车,想把26分钟通勤再砍5分钟;Telstra在偏远地区加50座5G基站,承诺“让孤独感有信号”;国家公园全面禁一次性塑料,游客必须自带水瓶,想借此把环保形象刷成新卖点;最后一条最实在——鼓励游客住VictoriaPark或Scarborough,说“CBD太贵,海边更划算”。
可当地人听完只回一句:Victoria Park 的房租也涨了10%,Scarborough民宿周末价直接对标瑞士,海边风大得能把帐篷吹翻,住两晚就后悔。
政策一条条落地,孤独感却像沙尘暴,从内陆一路刮到海岸,躲都躲不掉。
真正留下来的是谁?
FIFO工人飞完四周班,回珀斯家里睡三天,把工资的一半打给房东,再飞回去;韩国工程师三年合同期满,公司给续签,补贴涨到每年5万澳元,他咬牙留下,说“首尔房价比这里更疯”;本地高中生考完大学志愿,第一选项仍是墨尔本,因为“珀斯晚上九点就关灯,我怕我三十岁就退休”。
留下与离开之间,新航线像一根细线,把孤独打包空运出去,又把新的孤独运回来,货舱里塞满锂矿粉、空牛奶盒、还有没人认领的行李箱。
四小时的航程缩短得了距离,却剪不断城市根部的真空。
真空里飘着50亿外资、2.3亿文化预算、8000万儿童博物馆,还有0.8%的租房空置率,它们叠在一起,把珀斯包成一座透明的罩子:外面的人看得见蓝天白沙,以为进来就能慢下来;里面的人抬头,只看到罩子内壁贴满工资单、房租单、电费单,慢生活成了奢侈品。
航线再多、展馆再炫、5G信号满格,如果夜里十一点的街头依旧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孤独就不是标签,而是日常运营系统,像矿区的传送带,24小时不停,把人和希望一起运向远方。
所以别急着订机票。
想来看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先问自己:到底是来旅行,还是来加入?
四小时能把你放到跑道尽头,可没人保证你能走出真空罩。
珀斯欢迎你,珀斯也提醒你——孤独不是风景,是房价、是时薪、是空荡的街、是涨价的菜、是排队也等不到的幼儿园。
看完这些,你还想飞四小时十五分来体验“慢”吗?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