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4大运动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看看有你穿过的吗?
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运动品牌,如Kappa、德尔惠、迪亚多纳和喜得龙,正走在一条前所未有的转型之路上。
在线销售渠道成为重中之重,无论是天猫、京东,还是微信小程序,Kappa都在加快布局。
它也在尝试用联名款吸引年轻消费者,去年与日本潮流品牌的合作引起了一波热潮,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合作,而是在告诉市场:我们还在,也懂得搞新鲜。
更有趣的是,Kappa签约了中国的电竞战队EDG,直指电竞市场。
电竞的年轻基因、潮流元素和运动结合,正代表着品牌未来的方向。
它们不再单纯是运动服,更像是一份年轻人的标签,是在用潮流态度叩响年轻人的心门。
另一方面,德尔惠的反转堪称奇迹。2023年初宣布重启,品牌焕然一新,推出了崭新的LOGO和完整的产品线。
这不是简单的“重整旗鼓”,而是针锋相对的市场策略。5月与周杰伦的再次合作,将品牌带回公众视野。
但更令人深思的是,德尔惠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重点布局二三线城市,试图在这些地区找到突破口。
如果说一线城市过于饱和,市场饱和,转战二三线其实是希望找到“空白点”。
这种打法体现了品牌在脱离原有光环后,变得更务实,更贴近普通消费者——那才是真正的坚持。
迪亚多纳的做法则是在国际市场上打拼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它在欧洲表现出色,签约新星网球手,推出环保系列,使用高达60%的回收材料。
品牌正用绿色环保传递一种责任感,而不是只靠运动性能堆出来的广告。
更令人关注的是,迪亚多纳在中国市场,与本土设计师合作,推出限定款,希望借助“本土+国际”的结合切入更年轻的消费层。
喜得龙的故事则是最具戏剧性。
被福建某体育用品公司收购后,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推出“国潮”系列,试图用复古运动风再造昔日辉煌。
喜得龙此前遗留在市场的印记,就是怀旧和运动文化的结合。
它看到了东南亚市场的潜力,特别在越南和印尼,市场表现还不错。
这一策略也表明,品牌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想要活得长久,必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结合潮流元素,才能引发共鸣。
这几大品牌的转型,背后都折射出一个核心问题:在消费升级和年轻化的大趋势下,传统运动品牌若还靠品牌情怀或单一的运动性能,不会走得长远。
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营销策略都必须同步进行。
尽管在海外市场表现不错,但国内市场依旧充满挑战。
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涌入的本土品牌越发崭露头角。
有人说,品牌的未来在于联名、环保、国潮,更有人坚持,只有根子的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实际上,这两者不可分割。
联名和环保是手段,产品和服务的硬实力才是根基。
没有真材实料作底子,再多的营销都变得空洞。
再看细节:品牌选择何时布局、如何布局,直接决定未来走向。
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策略”,是否真能培养出忠诚度,值得深究。
同样,喜得龙的“国潮”系列是否能真正打动年轻消费者,还是仅仅靠“怀旧”情绪,都是巨大不确定性。
这些品牌的共同点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持续创新,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懂得利用数字化和文化融合。
没有这些,品牌就像是在沙子上建房,只能支撑一时,却无法长久。
如今的市场,就是一个“得快不得慢”的时代。
那些还在等、还在模仿、还在抱着过去情怀不放的品牌,不会在未来站得住脚。
在脑海里反复问一句:这些品牌的转变是跟随市场还是引领市场?
真正的深层次竞争,早已从品牌名称变成了产品力和创新力。
未来,依靠“老品牌”的复苏只是镜花水月。
要赢得市场,必须从根子上重塑,才能问心无愧。
否则,即使你有情怀,也只是昨日黄花,让人唏嘘。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