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开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厂,外媒:有三大死穴
中国在稀土领域长期保持资源和技术双重优势,储量占全球近四成,年分离产能超过九成,这让国际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西方国家近年来多次尝试突破这一格局,法国拉克地区的Caremag工厂就是最新例子。
这个由法国Carester公司子公司主导、日方深度参与的项目,从2025年3月获得2.16亿欧元融资并启动建设以来,被部分西方媒体称为“欧洲首个大规模稀土回收精炼设施”,甚至宣称能占全球重稀土氧化物产量的15%。
冷静分析后会发现,这个项目虽有一定技术亮点,但存在三个结构性短板,短期内根本无法撼动中国稀土产业的王牌地位。
资金来源中,日本JOGMEC和岩谷公司通过合资公司出资1.1亿欧元,法国政府提供补贴,其余部分靠银行贷款。
日本方面还签订了重稀土长期包销协议,确保一半以上产品优先供应日系企业。这本质上是日本在2010年稀土事件后多元化战略的延续,也是法国响应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具体行动。
Caremag引入回收+矿石双通道工艺,试图在本土完成从磁体拆解、酸溶到溶剂萃取的全流程,这比单纯进口氧化物的模式前进了一步。项目方强调采用新型萃取剂和连续化设备,目标纯度达到军工级,环保标准也符合欧盟最新要求。
这些技术路线在欧洲算得上创新,毕竟上一次欧洲大规模建稀土分离厂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
首先,它仅限于回收领域,如果把矿石精炼算进来,中国任意一座中型分离厂的产能都远超其总和。其次,宣称的1400吨氧化物产量与中国2025年26万吨以上总产量相比,连零头都不到。更关键的是,重稀土镝铽的全球需求本来就不大,中国一家赣州工厂的镝铽产能就轻松覆盖其数倍。
西方媒体喜欢把“15%全球重稀土”挂在嘴边,却故意忽略这个15%是基于当前需求低谷计算的,一旦新能源汽车和风电大规模扩张,需求翻倍,这个比例瞬间缩水。
法国本土回收体系仍处于试点,缺乏强制回收法规,大量旧磁体被简单填埋或出口。中国早已建成全国性废旧磁材回收网络,年回收量超过2万吨,形成成熟闭环。
Caremag为达产不得不大量补充矿石精矿,可全球重稀土精矿九成五以上来自中国南方离子型矿床,澳大利亚Lynas、马来西亚厂虽有少量重稀土副产品,但产量微薄且已被日本锁定。也就是说,工厂即使建成,原料端仍牢牢捏在中国手里。
Caremag虽声称引进先进工艺,但核心工程师团队规模小,工业化经验不足,环保要求又比中国严格得多,导致废水处理和尾气治理投资占总成本近四成。多家国际机构评估,西方同等规模分离厂的运营成本是中国4-5倍,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
日本企业虽提供资金,却拿不到分离核心专利授权,2025年中国稀土集团新增重稀土相关专利超过400项,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欧洲上一次掌握完整重稀土分离流程还是罗纳普朗克时代,那批技术早已失传,人才断层三十年,现在完全靠实验室成果直接上工业线,风险极高。
宁波、包头、赣州等地磁材产能占全球八成以上,西方磁材厂如德国Vacuumschmelze、美国Neo总产能不足中国十分之一。
Caremag产出的氧化物最终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成磁体,再返销欧洲,形成荒谬的“欧洲生产、中国加工、欧洲使用”链条。
日本虽有日立金属、信越化学等磁材厂,但重稀土磁体生产线同样依赖中国原料和技术授权。规模效应决定了中国企业能把磁体成本压到最低,西方企业根本玩不起价格战。
2025年全球稀土价格在中国出口配额精准调控下保持相对稳定,重稀土镝铽氧化物价格虽有波动,但远未到西方企业盈利的区间。
多家国际矿业公司高管公开承认,没有中国技术合作,独立建厂周期至少15年,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西方多家智库最新报告承认,欧洲本土精炼能力到2030年最多占全球5%,远低于欧盟设定的10%自给目标。
这个拉克项目虽有象征意义,却改变不了中国稀土王牌的坚实地位。相反,它再次证明,在战略资源领域,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完整度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因素。
中国稀土的优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几代人持续攻关、大量投入换来的。
参考资料
中国稀土研究有新突破 为稀土穿上“能量转换外衣” 凤凰网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