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探究》:易学与天文气象
《易传·系辞》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明确将“观天文”列为《易》理生成的首要步骤。天文气象之所以成为《易》的认知起点,在于其“显象性”与“规律性”的双重特质:一方面,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雷电的交替,是最直观的自然现象,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可观察、可记录的认知素材;另一方面,天文气象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昼夜长短)蕴含稳定的周期律,这种“变中有常”的特征,恰是《易》提炼“变易”与“不易”哲理的基础。
古人通过观测天文气象,首先确立了“阴阳”“天地”等核心范畴。如太阳东升西落对应“阳动阴静”,月相盈亏对应“阴阳消长”,风雨雷电对应“天地交感”。这些观测结果被抽象为卦象的基本元素:乾为天(刚健)、坤为地(柔顺)、离为日(光明)、坎为月(幽潜),本质上是对天文气象最具代表性特征的符号化概括。《易》的“象”,最初便是对天文气象之“象”的模仿与升华。
更重要的是,天文气象的“公共性”使其成为早期社会共享的认知框架。不同地域的人群虽语言不通,但对日月运行、季节变换的观察高度一致,这为《易》作为“群经之首”的普适性奠定了基础。《易》通过“观天文”获得的规律,超越了具体族群的经验,上升为普遍适用的宇宙法则。
《易》并未停留在对天文气象的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卦爻符号构建了一套解释模型,将复杂的天文气象现象转化为可推演的逻辑系统。这种抽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卦象对应天文本体。六十四卦中,许多卦直接以天文气象为原型。如乾卦(☰)三阳爻叠加,象征天的刚健不息;坤卦(☷)三阴爻重叠,象征地的包容承载;离卦(☲)外阳内阴,类比日的“光外显而热内蕴”;坎卦(☵)外阴内阳,类比月的“明内藏而辉外映”。更复杂的卦象则组合天文要素,如“水雷屯”以“震为雷、坎为云”模拟春雷启蛰、云气凝聚的初春气象;“风雷益”(益卦☴上☳下)以“巽为风、震为雷”象征风雨交加、万物增益的盛夏特征。
——爻变模拟气象动态。爻的阴阳转化(“爻动”)对应天文气象的变化过程。如复卦(☳下☷上)初九爻“不远复”,以一阳生于下,模拟冬至日后阳气渐萌、白昼渐长的气象转折;姤卦(☴下☰上)初六爻“系于金柅”,以一阴生于下,象征夏至后阴气初起、暑热渐退的节令转换。爻位的上下移动(如“初爻变”“上爻变”),则对应气象要素的强弱消长(如风力增强、云层增厚)。
——卦序排列反映天文周期。通行本《周易》卦序暗含“天地生成—四季流转—人事演进”的逻辑。从乾(天)、坤(地)起始,经屯(春生)、蒙(春长)、需(夏长)、讼(夏争),到遁(秋藏)、否(秋肃)、剥(冬藏)、坤(冬终),整体呈现与天文气象周期同步的叙事脉络。这种排列并非随意,而是通过卦序的“时序性”,将天文气象的周期性变化嵌入《易》的哲学体系,使“观象”与“明理”形成闭环。
卦爻系统的抽象,本质是将天文气象的“具象之变”转化为“符号之变”,使《易》既能描述现象,又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天文气象的核心特征是周期性——《尚书·尧典》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礼记·月令》详述二十四节气物候,皆因天文周期直接影响农时、政令。这种周期性在《易》中体现为“时”的哲学,二者形成深刻同频。
——十二消息卦与节气周期。十二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以每月一卦的频率,对应冬至至次年冬至的十二个月,每卦六爻对应节气变化。如复卦(十一月)一阳生,对应冬至“阴极阳返”;泰卦(正月)三阳开泰,对应雨水“阳气渐盛”;乾卦(四月)六阳极盛,对应小满“阳盛阴伏”;姤卦(五月)一阴生,对应夏至“阳极阴生”。这种“卦气”体系将天文气象的节气转换,转化为卦象的阴阳消长,使《易》成为可推算气象变化的“符号历法”。
——卦象组合与时空一体。《易》的“时”非单纯时间,而是“时间—空间—气象”的综合场域。如“天地交泰”(泰卦☰下☷上)既指春季(时间)天地之气交融(空间),也对应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气象);“水火既济”(既济卦☲下☵上)既指夏季(时间)水火相济(空间),也对应湿热交蒸、雷雨频繁(气象)。《易》通过卦象的组合,将天文气象的时空特征浓缩为具体的情境描述,使“观象”不仅是认知自然,更是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天文气象的周期性与《易》的“时序”哲学相互印证,共同构建了古人“因时制宜”的实践智慧——何时耕作、何时祭祀、何时避灾,皆可从《易》与天文气象的关联中找到依据。
实践导向:天文气象异常与人事吉凶的感应逻辑
《易》不仅是解释系统,更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古人认为,天文气象的异常(如日食、彗星、久旱、暴雨)是“天人感应”的信号,而《易》通过卦象占断,为这些异常提供人事解读与应对策略。
——异常气象对应卦象警示。《易》的占断体系重视“观象系辞”,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贲·彖传》),将日食视为“阳蔽”、彗星视为“阴盛”、久旱视为“阳亢”、暴雨视为“阴淫”,并通过卦象揭示其人事指向。例如,日食发生时若占得“明夷卦”,则取“日入地中”之象,警示君王失德、光明被遮蔽;若占得“复卦”(☷上☳下),则取“阳返于下”之象,提示修正行为可重获光明。
——人事调适回应气象警示。《易》的最终指向是“趋吉避凶”,面对异常气象,古人通过“修德”“改政”回应。如久旱不雨占得“睽卦”(☲上☱下),取“火炎水灼、上下睽违”之象,提示君王需调和矛盾、广施恩泽;暴雨成灾占得“比卦”(☵上☷下),取“水附于地、亲附团结”之象,提示百姓需协作抗灾、凝聚力量。这种“气象异常—卦象警示—人事调适”的逻辑,本质是通过《易》的中介,将天文气象的变化转化为社会改进的动力。
天文气象异常与人事的关联,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基于“天人同构”认知的实践智慧——《易》提供了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的解释框架,引导人以积极态度回应自然变化。
《易学》与天文气象的关联,本质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整体性”的探索。通过“观天文以制卦象”“立卦象以明天文”的双向互动,《易》不仅将天文气象转化为可推演的符号系统,更构建了“法天则地”的生命哲学:人既需像天文气象般遵循规律(如“与四时而动”),又需像《易》的卦变般主动调适(如“穷则变,变则通”)。
这种智慧超越了对“天文气象是什么”的解答,指向“人如何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实践。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农业生产、社会治理,还是个人修身,《易》与天文气象的共同启示始终是——尊重规律而不僵化,顺应变化而不盲从,在“观象”与“行道”的统一中,抵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圆融之境。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