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的一生
中国历史上武力值爆表的人物不在少数,但是能被成为兵仙的只有韩信一人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韩信的一生。
第一章:落魄王孙,胯下之辱——青年时代的屈辱与志向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其家世背景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司马迁提到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他既无显赫的家世可以凭借,又没有经营产业的能力,加之行为放荡不羁,因此没有被推选为地方小吏的资格。
他的生活异常贫困,常常到熟人家蹭饭,导致很多人都厌恶他。他曾连续数月在下乡的南昌亭长家寄食,亭长的妻子不堪其扰,于是提前做好饭,全家人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韩信按时前来,发现已经没有饭食提供。韩信明白了他们的用意,怒而离去,从此不再往来。
这段经历显示了韩信早期的落魄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孤高性格。然而,更能体现其性格的,是两件广为流传的故事:
1.乞食漂母:
饥寒交迫的韩信在城下钓鱼时,遇到一位在水中漂洗丝絮的老妇人(漂母)。漂母见他饥饿,便拿出自己的饭食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非常感激,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后却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韩信,也激发了他的自尊。漂母的善意,成了他困境中难得的温暖。
2.胯下之辱:
淮阴市井中,一个年轻的屠户当众羞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胆小如鼠。”并当众挑衅他:“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没有选择激于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是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胯下之辱”是韩信人生哲学的第一次集中体现。他并非没有勇气,而是拥有远超常人的忍耐力和对大局的判断力。他清楚地知道,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杀人偿命,葬送自己未来的远大抱负,是极不值得的。这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品格,与他后来在军事上能承受巨大压力、出奇制胜的韧性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个细节:韩信在母亲去世后,穷得无钱下葬,却仍寻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这表明,即使在最困顿的时候,韩信的内心也藏着封侯拜将、光耀门楣的宏大志向。
第二章:弃楚投汉,登坛拜将——命运转折与战略定调
秦末天下大乱,反秦起义风起云涌。韩信最初持剑投奔了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后,他追随项羽,担任郎中(侍卫)。他多次向项羽献上计策,但都未被采纳。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论资排辈,让韩信深感才华无法施展,于是他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就国时,逃离楚营,投奔了刘邦。
在刘邦阵营初期,韩信依然默默无闻,只担任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连敖”,后来虽被提升为治粟都尉,仍未受重视。在此期间,他与萧何有了多次接触,萧何对他的才能非常惊叹。
由于前途渺茫,刘邦麾下许多将领都在途中逃亡。心灰意冷的韩信也随众人逃走。萧何听闻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亲自连夜将韩信追回,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萧何回来后向刘邦极力推荐,称韩信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力谏下,刘邦决定破格举行隆重的仪式,斋戒、设坛场、具礼,正式拜韩信为大将。
这一举动震惊了全军,因为韩信在当时毫无名望。在拜将仪式后,刘邦与韩信进行了一次决定汉王朝命运的战略对话(“汉中对”)。韩信精辟地分析了项羽的弱点(如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失天下之心),并指出了刘邦的优势。他提出了“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战略,并制定了“还定三秦”,以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具体步骤。
“登坛拜将”和“汉中对”是韩信人生的分水岭。他从一个怀才不遇的逃兵,一跃成为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并以其超凡的战略眼光,为刘邦集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三章:北伐东征,战功赫赫——“兵仙”的军事神话
拜将之后,韩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指挥了一系列堪称战争艺术典范的战役,为刘邦平定了大半个中国。其主要功绩可以概括为“虏魏、破代、平赵、胁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主要军事功绩:
还定三秦,汉元年(前206年)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迅速平定关中,为刘邦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北方战场,安邑之战(破魏)临晋设疑,夏阳偷渡,声东击西,生擒魏王豹。
井陉之战(破赵)背水列阵,拔旗易帜,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学,一万新兵大破二十万赵军,斩陈余,擒赵王歇。
不战而降,燕采纳李左车之策,按甲休兵,镇抚赵民,遣辩士以书陈说利害,使燕国望风而降。
潍水之战(灭齐),趁郦食其已说降齐国之际,听从蒯通建议,突然进兵破齐。后在潍水用沙囊壅水,半渡而击,大败楚将龙且二十万援军,杀龙且。
终结楚汉,垓下之战被刘邦夺军后,重新召集部队,指挥垓下决战,以“十面埋伏”之计围困项羽,并以“四面楚歌”攻心,最终彻底击败西楚霸王。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面对兵力占绝对优势且据守险隘的赵军,他命令部队背靠河水列阵,看似违背了“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的兵法常理。赵军见状大笑,倾巢而出。汉军前有强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作战。同时,韩信派出的两千轻骑兵趁机潜入空虚无备的赵军营垒,拔掉赵旗,全部插上汉军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欲回营寨,却发现营中尽是汉旗,以为主帅已被擒,顿时全军大乱。韩信乘势夹击,大获全胜。战后,部下问他为何用此险招,韩信笑道:“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兵法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以及对人性的精准把握。
第四章:王侯之尊,君臣疑隙——从巅峰到深渊的转折
随着功勋日益卓著,韩信的权势和声望也达到了顶峰。在平定齐国后,他派人向刘邦请求立自己为“假王”(代理齐王),理由是“为假王以镇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见到使者书信大怒。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提醒他此刻不能得罪韩信。刘邦立刻醒悟,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是真王,何必当假王!”于是派张良前去,正式封韩信为齐王。
“请封假王”是韩信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失误。这一举动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也深深地触动了刘邦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君臣之间的信任裂痕从此难以弥合。也正是在此时,项羽派武涉、齐人蒯通先后游说韩信,劝他“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他们认为,以韩信当时的实力和地位,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自立则可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犹豫再三,最终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且自信于自己的功劳,不忍背叛,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然而,当项羽刚被消灭,刘邦就迅速进入韩信的军营,收夺了他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将其调离了根基深厚的齐地。这可以看作是刘邦对韩信防范和削权的第一步。
第五章:兔死狗烹,长乐悲歌——英雄的陨落与历史疑云
就任楚王后,韩信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赐予千金,兑现了诺言;也找到了当年的南昌亭长,只赐百钱,说他是“为德不卒”;还找到了那个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屠户,反而任命他为中尉,并解释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些行为,展现了他恩怨分明、不忘旧情的性格,以及对自己“忍”字的最终诠释。
然而,作为楚王的韩信很快陷入了危机。有人告发他谋反(一说为藏匿项羽旧将钟离昧)。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云梦泽游猎”为名,诱捕韩信。韩信为了自保,杀了前来投奔的钟离昧,带着他的首级去见刘邦,但仍被当场擒拿。韩信感叹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他押回洛阳,因证据不足,将其贬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
被贬之后,韩信深知刘邦畏恶其能,常常称病不朝,心中郁郁不平。他羞与绛侯周勃、灌婴等将领同列。一次到樊哙家做客,樊哙对他恭敬跪送,口称大王。韩信出门后笑道:“生乃与哙等为伍!”体现了他内心的孤高与落寞。
最终,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巨鹿郡守陈豨反叛,刘邦亲征。吕后和萧何设计,谎称陈豨已被擒杀,骗韩信入宫祝贺。韩信一入长乐宫钟室,就被埋伏的武士擒拿,吕后下令将其斩杀,并夷三族。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关于韩信是否真的与陈豨勾结谋反,是历史上一大公案。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充满了矛盾和疑点,后人普遍认为,这很可能是吕后和萧何为了消除隐患而精心策划的一场冤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尽了这其中的世事无常与政治残酷。
第六章:历史评价与不朽遗产
韩信死后,后世对他的评价复杂而多元。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对其军事才能最权威的肯定。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充满了同情与惋惜,认为假如韩信能“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其功勋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可惜在天下已定后图谋叛逆,导致族灭,也是理所应当。这种评价体现了司马迁的矛盾心情。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韩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认为他自身行为有亏,却希望别人以君子之道待他,是其取祸之道。
后世军事家:无不将韩信奉为“兵仙”、“神帅”,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成为后世学习与研究的光辉战例。
总结而言,韩信的一生是一部从极致辉煌到极致悲怆的英雄史诗。他是中***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以其超凡的智慧、勇气和忍耐力,创造了无数战争奇迹,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首功。然而,他在政治上却显得天真而幼稚,缺乏对权力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性格中的骄傲与不甘,最终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导致了自身的毁灭。他的故事,成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一历史规律的经典注脚,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为之扼腕叹息。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