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青春花开昆木加

2025-11-14 10:55科技之最
昆木加哨所官兵前往一线点位执行巡逻任务。 陈 超摄

昆木加哨所新哨楼楼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李 鹏摄

昆木加哨所官兵到达巡逻目标点位后给界碑描红。 迟浩鹏摄

马泉河畔,风雪中矗立着一座威严的哨所——西藏军区某部昆木加哨所。“昆木加”在藏语中是“鲜花盛开的天堂”的意思,但这里的自然环境却与这美好的名字相去甚远。

昆木加哨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哨所周围平均海拔约4900米,年平均气温不到5摄氏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每年大雪封山近5个月。高寒缺氧,让这里一度被视为“生命禁区”,植物不易生长,鲜花更是难得一见。

从1960年第一批边防官兵进驻开始,一代代官兵在哨所扎根,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西南大门。昆木加哨所,也因此被誉为“西南第一前哨”。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却是哨所官兵坚守高原、忠诚戍边的真实年轮。走进昆木加,你能在呼啸的风雪中,听见他们对祖国最坚定的誓言。

国旗飘扬,那是战士心中最美的戍边红

在边关,最美的颜色是红色。

周一清晨,天还没亮,下士尼玛翁杰已经起床做准备。他是哨所的升旗手。在这里,升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同时带着几分危险。

哨所面积小,没有专门的升旗台。每周一,升旗手要爬上10多米高的哨楼顶,把国旗升起来。哨所常年刮着6级以上的大风,气温极低。看似简单的任务,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尼玛翁杰2021年入伍,是一名大学生士兵,身高一米八六,是哨所里个子最高的兵。入伍后,得知哨所有升旗任务,他主动报名。“因为我个子高,被选为升旗手。升旗很冷,也很危险,但每次看到五星红旗飘扬,我心里就特别激动,浑身是劲。”他说。

为了当好升旗手,尼玛翁杰经常在室外练习。曾经恐高的他,也在一次次任务中克服了恐惧。

早上8点,第一缕阳光照在山头,哨楼顶上的五星红旗准时升起。战士们齐声高唱国歌,歌声回荡在群山之间。雪山的映衬下,国旗格外鲜艳——那是战士心中最美的戍边红。

这次升旗仪式,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90岁的冉隆均。他是哨所初建时的见证者,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升旗仪式。看到国旗升起,老人热泪盈眶。1960年,100多名官兵奉命进驻昆木加,组建了最初的边防队,冉隆均就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昆木加还是一片荒滩。物资少、建材缺,我们就地取材,挖冻土、背石头,白天还要巡逻。”冉隆均回忆,为了赶在大雪封山前建好哨楼,大家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哨楼初具规模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楼顶的竹竿上绑一面五星红旗。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大家忘记了疲惫,不约而同唱起国歌。

“一定要守护好这面国旗,守护好这抹红……”老人声音哽咽。

随着时代发展,二代、三代哨所陆续建成,老哨楼虽已不再使用,却和那面国旗一起,成为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

老哨楼上挂着一条横幅:“4.5公里—4500公里”。下士农盛观解释:“4.5公里是哨所离边境最近的距离,4500公里是我们对首都的守望。”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兵一哨,都写满了忠诚。

65年来,无论风雪阴晴,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忠诚戍边的信念始终如一。这份忠诚,源于一代代戍边人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从冉隆均那代官兵在荒滩上立起的第一面国旗,到尼玛翁杰等官兵在风雪中的每一次升旗;从建哨初期“忘记疲惫”的奋斗,到如今“浑身是劲”的坚守——忠诚,写在雪山之巅永不褪色的鲜红里,更写在战士用青春和生命践行的誓言中。

边关路远,坚守让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

没到过边关,不知道路有多险。

中午,记者跟随官兵们踏上巡逻路。车辆在柏油路上行驶一段后,转入山间小路。路面狭窄,尘土飞扬,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十分危险。“抓稳坐好,别紧张!这条路我们熟,马上就到徒步点了。”指导员索朗扎西指着前方的垭口说。

一阵颠簸后,巡逻车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路只能靠步行。下车一看,车辆已到半山腰,背后是巨大的山体,脚下的土路蜿蜒曲折,前方的羊肠小道更是险峻,坡度超过60度,一眼望不到头。初次走这条路,记者心惊胆战,官兵们却早已习惯。列队之后,他们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向山顶进发。

“脚下要看准、踩稳,调整呼吸,尽量不要往下看。”索朗扎西说,这些都是巡逻路上积累的经验,走多了就不怕了。

一个多小时后,巡逻分队来到一块巨石前。官兵们把随身带的糖果和路上采的野花放在石板上。“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大家持枪敬礼,神情庄重。索朗扎西告诉记者,30多年前,时任二班副班长的陆永刚感冒初愈,因放心不下新兵,坚持带队巡逻。途中突遇暴风雪,他因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生命定格在这里。从此,每次巡逻路过,官兵们都会来缅怀他。

“陆班长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未婚妻的信。”索朗扎西的声音低沉,“信上说,等他回去结婚。可他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走在队伍中的下士和献峰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刚满19岁,还是个想家想到偷偷掉眼泪的新兵。他说:“那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一代代人要把青春奉献在这里——因为有些选择,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

面对寂寞与牺牲,一代代官兵从不言悔,把忠诚的足迹刻进祖国的山河。

休息了十来分钟,索朗扎西发现远处乌云逼近,立即集合队伍。空气中已弥漫着雾气。“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旦下雨下雪,路就更难走了。得抓紧时间!”他说。

天色渐暗,山顶气温骤降,寒风呼啸。官兵们脸上没有一丝畏惧,年轻的面庞更加坚毅,互相鼓励的声音在队伍中回荡,“界碑不远了,再加把劲!”

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索朗扎西指着前方突起的石碑说:“看,那就是界碑!”

和献峰轻轻拂去界碑上的尘土。3年前,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大学生还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把最好的年华留在这荒凉之地。直到他在哨所荣誉室看到陆永刚发黄的照片,直到他在巡逻路上接过老兵手中的枪,直到他第一次亲手触摸界碑——他逐渐懂了:“我的青春在边防,有了比留在城市更重的分量。”

在昆木加哨所,有两排标语格外醒目:“雪海云天戍忠诚,青春花开昆木加”。和献峰说:“昆木加看不到花,但如果你用心看,这里处处是‘花’。因为官兵们把忠诚融进了祖国的雪海云天,忠诚之花开满了边关。”

建哨以来,一代代官兵用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哨所多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10余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边关有我,请祖国放心!”界碑前,官兵们的誓言在群山间久久回响……

科技赋能,“雪域孤岛”成为温暖的港湾

记者在哨所采访时,正好赶上配送的货车来送菜。司机张学军说,他每3天来一次,保证哨所蔬菜供应新鲜充足。

跟着搬菜的官兵,记者走进哨所菜窖——辣椒、茄子等各种蔬菜摆放整齐,冰柜里肉类储备充足,还有从千里之外运来的活鱼和螃蟹。

“现在只要一键下单,3天内菜就能送到,种类多,还新鲜!”司务长周烨说,过去冬天物资难进来,如今柏油路通到哨所,吃菜问题大大改善。

“除了配送,哨所自己也种菜。以前保温大棚只能在7到9月份种出青菜,现在有了‘植物工厂’,官兵天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周烨说。走进植物工厂,10多种蔬菜长势喜人。技术员洛茸都吉介绍,这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用电脑控制光照、湿度等参数,缩短了蔬菜生长周期,从育苗到成熟只要20多天。采摘烹饪后,这些蔬菜就能端上官兵的餐桌。

走出植物工厂,阵阵欢笑声传来。记者循声走去,看到一座文体活动中心。推开门,几名官兵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里面还有台球桌等设施。

“2020年底,哨所用电接入了国家电网,结束了60年不通电的历史。电来了,更多设施和电器进了哨所,官兵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索朗扎西说,去年新建的文体活动中心还配备了室内电影院,让戍边生活不再单调。

通电、通路、通网,昆木加哨所这座曾经的“雪域孤岛”,如今已成为温暖的港湾。新营房整洁明亮,各类设施一应俱全:氧气通到床头,餐食营养健康,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官兵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的保障模式逐渐走进高原官兵的生活,科技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日常任务的执行中。

巡逻执勤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巡+车巡+视巡+机巡”的组合模式,成为日常巡逻的常态。

在哨所监控值班室,AI识别系统发出警报,农盛观从屏幕上发现,西山角铁丝网处有一名邻国牧民企图带牛群越界。他立即上报,并与地方单位共享信息。二级上士王思诚操控无人机飞往现场,传回高清画面,并用喊话器劝离牧民。10多分钟后,警报解除。

“以前处置突发情况,全靠战士的‘铁脚板’,费时费力。”戍边12年的王思诚对科技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哨所防区范围广、边境线长、巡逻点位多,很多点位在雪山深谷之间,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巡逻既危险又辛苦。无人机和智能监控的应用,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如今,昆木加哨所的多个点位已实现“空中巡逻”。

从“铁脚板”到“科技化”,边防执勤方式不断升级。监控大屏的蓝光映在00后新兵索朗坚参稚嫩却坚定的脸庞上。这名刚下连的大学生士兵,正专注学习操作无人机控制台。

夜幕降临,窗外无人机航灯如星辰闪烁,与哨所飘扬的国旗相互辉映。索朗坚参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一行字:“强军征程上,我愿做这座科技哨卡最敏锐的‘眼睛’,更要做雪域边关最忠诚的‘界碑’。”

(陈武斌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猜你喜欢

  • 植物之最

    适合北方花友的八种低维护多年生宿根植物,粗养仍能每年花开旺盛

    如果你有一个院子或露台,想打造低维护花园,偏爱种一次就能每年重新生长的植物,尤其在北方冬季寒冷地区,那么可以栽种一些耐寒且病虫害较少的多年生宿根植物。下面这些就是适合“懒人”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们有着共同特征:耐寒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好、耐旱、病虫害少、繁殖简单。第一种:紫斑风铃草紫斑风铃草极其耐..

    2025-10-21
  • 扬起青春“国防之翼” 绽放科技报国之光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健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10月17日至18日,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6所军地有关院校的291支队伍,将围绕五大赛项展开对决。“赛场如战场,知识成钥匙”去上海比赛的日..

    2025-10-17
  • 科技之最

    科技小院:扎根田野 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科技画卷

    2025-09-24 09:59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

    2025-09-26
  • 锁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

    原标题:锁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论文,要书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才是“真学问”;青春,要扎根于“人民需要”的泥土中,才更有厚度。放眼应用研究领域,在一个个重点实验室里、一轮轮科研组会上、一台台研发设备前,总有青年专注的目光、求索的身影。他们,有的通过一次次历练完成从“科研小白”到“技术达人”..

    2025-07-16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6月19日晚,“青春华章·‘赣’劲十足”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南昌大学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光影交错间徐徐铺展,串联起赣鄱大地的红色基因、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时代脉络。(6月20日人民网)一场“赣”劲十足的思政课,红色血脉的炽热搏动、千年文脉的深沉回响与科技前沿的锐意创新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

    2025-07-06
  • 娱乐百科

    我的青春有个你电影总结

    昨天无意中刷到一部电影,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就让我这个离开校园很多年的老阿姨热泪盈眶。而影片名就很煽情,《我的青春有个你》。也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可能都有一个或一群让你难忘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早已成为了回忆中最美好的存在。而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当时怎么样,记忆中留下的永远都是美好的..

    2025-06-25
  • 植物之最

    世间的花草,最治愈人心,忙碌之余,让生活放慢脚步,赏一片花开

    最治愈人心的,便是这世间的花草。日子有花才温柔,生活有花才快乐,不管生活多么繁忙,日子多么琐碎,心情多么糟糕,只要看到喜欢的花草,便瞬间停下脚步,将美景收入眼底,哪怕只有匆匆几秒,也会令人心生欢喜! 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见到花开,便有一种幸福的喜悦。这世间最能够治愈人心的,莫过于那些默默生长..

    2025-06-19
  • 娱乐百科

    《少年的你》:展沉重的青春现实。

    《少年的你》该片讲述了高中生陈念(周冬雨饰)与校园暴力青年江疏影(易烊千玺饰)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影响。震撼人心的校园暴力该片以校园暴力为重要题材,揭露了当下现实中存在的暴力问题。影片中描绘的暴力场景真实而残酷,震撼人心。无论是陈念被江疏影围堵追打,还是江疏影在陈念面前狠辣殴打同学,都让人感受到..

    2025-06-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