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承认:中国已成全球最大海军,正挑战世界最强海军
2025年11月5日,福建舰正式服役。海风呼啸、银灰色的大船排成一列的画面很快刷屏了,军迷们一直等待的“新巨物”终于登场了。半个地球之外的美国媒体也坐不住了,很快行动起来。11月7日,CNN称此举会进一步加大中美海上竞争的紧张局势,也会再次强调中国海军已经是世界上舰艇数量最多的海军。
福建舰入列,既是对内也是对外发出的双重信号。对内,表明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仍将继续加快;对外,明确传达出“海上力量更加强劲”的信号。美媒一方面承认福建舰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亮出底牌:美军仍然拥有技术优势和航母数量优势——现役11艘航母(10艘尼米兹级、1艘福特级),并且都是核动力。
美国媒体又开始找茬,又搬出了老话题:核动力“无限续航”,常规动力受制于补给线,离不开靠港和油船。航母属于作战系统,而不是环球邮轮。目前中国航母的主要任务区域在西太平洋,作战半径、补给链、码头保障以及编组配套都是体系化的设计。能不能全球远航不是第一问,能不能在关键海域长期存在才是关键。
甲板的细节被放大的之后就去观察了。有人关注斜角甲板的角度、前部弹射器的长度、着舰区的延伸位置,质疑弹射位置和着舰跑道的安全距离,甚至担心升降机和飞行甲板作业会相互干扰。这些意见看上去很专业,但是难免“看图说话”。从模型推演到真正跑起飞行甲板,中间还要经过总体流程设计、程序分离以及管制系统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之前有美前航母军官给出“大约六成美舰作战能力”的拍脑袋数字,容易传播也容易误导。
动力路线对比也挺热的。核动力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续航、供电、淡水供给等方面,但是常规动力也不差:维护窗口短、保障体系成熟、出动节拍灵活,日常可用率一般较高。美军虽然拥有11艘航母,但是任何时刻都只能保持高等级战备的通常只有三到四艘。大国航母要实现训练、维护、升级的循环。中国的三艘航母使用的是常规动力,目标就是把可用率提高上去,稳定地保证两个方向的存在感,重点在于组织力和保障链。
外界也对下一艘船有所猜测。西方专家多次表示004号航母正在建造中,可能采用核动力,仍然使用电磁弹射,体型可能会超过福特号。真相还没有曝光出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航母的发展绝不会只局限于福建舰这一艘。最好的总是一步之遥,一代又一代地把经验融入到新的方案里,台阶式的迭代。
日本、澳大利亚会更加关注中国航母的情况,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部署节奏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海上“见面会”会更加频繁,试探和跟踪成为常态。海军重视节奏,能在关键海域稳定出现的人,话语权就更大。今天的海上博弈已经变成了手机推送的实时画面,不再需要海图推演。
对手也在看。造舰的速度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可以改善训练和维修资源的分配,延长可用的时间。美军面临造舰成本高、维护窗口长、人员招募吃紧等问题,但是海上作战经验丰富,多航母协同和甲板管制积累了深厚的经验。追上去靠的不是热情,而是体系化的理论。
动力路线是否要转为核能?这是战略和保障能力的选择题。中国按需推进,此次把电磁弹射上舰,已经表明了技术路线。以后怎么样,让我们持续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