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是亡国皇帝,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和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相比,明朝的崇祯皇帝确实收获的同情居多,而且在历史上新王朝普遍诋毁旧王朝末代皇帝的情况下,清朝对崇祯也没有大肆污蔑,对他的评价基本上还算客观,在《明史》里使用了“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和“岂非气数使然哉”这样的语句,可以说是帮助崇祯在推卸亡国的责任,为何如此?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直在努力
不停地道歉
崇祯生前,已经公开的把自己要担的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短短十七年时间,崇祯六下“罪己诏”,为农民起义军攻破城池,为清军入寇,为旱灾等等,一直不停地在给天下人道歉,不停地在认错,临死前,还在恳求李自成“勿伤百姓一人”,可以说,把皇帝的面子丢了个精光,相比起那些死了嘴都硬的亡国之君,编史书的史官们怎么也要给崇祯些面子,崇祯实际上是在帮士大夫集团背锅。
宁死也不退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杀到北京城下,此前,崇祯其实有很多机会南迁至南京,完全可以据江保存半壁江山,但他就是不跑,宁愿殉国,也不愿意做逃跑的皇帝,用生命捍卫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尊严和荣誉。相比起颓废之下,躲避现实的隋帝杨广和“靖康之变”时屈膝投降的宋徽宗、宋钦宗,崇祯的形象要高大太多,殉国的皇帝不好骂。
清朝的政治需要
同样,崇祯在世时,虽然士大夫们也会指着他的鼻子骂,可实际上,他们对于崇祯这样的皇帝是从心里想着的,崇祯刚上台就干掉魏忠贤,废掉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执政期间在各种政策上也基本上是按照士大夫集团的步伐走,这样的皇帝才是士大夫们喜欢的皇帝,他们非常乐意从舆论上配合清朝褒扬崇祯,所以,清朝之后,崇祯的名声其实一直都不错。
综上所述,即使崇祯的缺点依旧数不胜数,但坚持、勤俭和殉国这几点就足以让后人同情他而不是指责和辱骂他,再加上某些和谐情绪在内,崇祯就成为了历史上最受同情的亡国之君。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