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5连阳!商业航天龙头,能长期拿着吗?
最近A股的商业航天板块突然火了,中国卫星更是连着5天上涨,不少人都在问:“这公司到底有啥来头?作为商业航天龙头,能长期持有吗?”其实别只看短期涨势,得搞懂它的“核心底气”和“潜在风险”,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帮大家弄明白这事儿。
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造卫星不是搭积木,从卫星设计、零部件生产到发射后的运维,每一步都需要核心技术,而且投入大、周期长,一般公司根本玩不起。中国卫星已经做了几十年航天业务,手里握着几百项专利,光是卫星研制的核心团队,平均从业年限就超过15年。2025年前三季度,它的研发投入达18.6亿元,同比涨了28%,还在不断突破新型卫星技术,比如轻量化卫星、高通量卫星,这些都是商业航天的“香饽饽”。
网上不少人觉得:“现在国家大力推商业航天,中国卫星又是龙头,跟着政策走肯定没错。”这话有道理,2025年国家明确把商业航天纳入“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还出台了补贴政策——企业发射商业卫星,每颗能拿到一定比例的研发补贴,中国卫星前三季度就拿到了3.2亿元补贴,既减轻了研发压力,也让它有更多资金拓展业务。而且全球商业航天市场也在涨,2025年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卫星已经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前三季度海外营收同比涨了45%,这也是个重要的增长点。
不过,就算是龙头,也有需要注意的风险。第一个就是“估值问题”。现在中国卫星的市盈率(PE)比市场平均水平高不少,毕竟商业航天是“热门赛道”,市场预期比较高,但如果未来业绩增速没跟上估值,可能会有回调压力。比如2025年前三季度,它的净利润同比涨了22%,虽然不算低,但跟估值比起来,得看后续能不能持续超预期。
第二个风险是“业务周期长”。商业航天项目从立项、研制到发射、运营,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业绩释放不像消费类公司那么快。比如一颗低轨卫星,光研制就需要1-2年,发射后还得调试半年以上才能正式运营,这意味着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大的业绩爆发,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有“竞争压力”的问题。虽然现在中国卫星是龙头,但国内已经有不少新兴的商业航天公司在崛起,它们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小型卫星研制、卫星应用服务上,动作也很快。未来随着行业发展,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中国卫星能不能一直保持优势,还得看它的技术更新速度和市场反应能力。
网上对中国卫星的看法也挺分裂:有人说“商业航天是长期赛道,中国卫星有技术有背景,值得长期拿着”;也有人说“短期涨太多了,估值又高,先观望比较好”。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你怎么平衡“短期波动”和“长期价值”。
如果更看重长期赛道,觉得商业航天未来能持续发展,那中国卫星的龙头地位和技术优势,确实有长期价值;但如果追求短期收益,受不了股价波动,那现在的位置可能需要谨慎。毕竟投资没有“绝对答案”,得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持有周期来判断。
另外,还有个细节值得关注——中国卫星的业务不只是“造卫星”,还包括卫星应用服务,比如卫星导航、遥感数据服务,这些业务未来的潜力也很大。2025年前三季度,它的卫星应用服务营收同比涨了38%,毛利率比卫星研制还高5个百分点,这说明它不只是“硬件厂商”,还在往“软硬结合”的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会更强。
最后想跟大家聊个实在的:你觉得商业航天未来能像新能源一样成为大赛道吗?如果持有中国卫星,你能接受多长时间的业绩波动?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一起把这事聊透。
我是夕一,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以上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建议哈,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