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似水年华
霜降节气刚过,小山与其夫人窗前合著的《草木岁华:宁波自然观察笔记》便现身第十届浙江书展,和读者撞个了满怀。
秋天,不像春天那般让人充满希望,甚至带着几分悲凉。但在作者看来,与其伤春悲秋,不如踏着时光的脚步欢喜向前,就像草木自有本心,花开有时花落有声。
我想,这也许和作者这几年跟着草木亘古不变的从容、走过世间人事变迁的四季、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宁静和闲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草木岁华:宁波自然观察笔记》有传承更有创新。传承了作者前三部作品《甬城草木记》《草木清欢》《山野寻芳》全景式、沉浸式展现草木芳华的优点。
在方法上,创新了持续观察、系统观察的理念;在内容上,聚焦四明大地草木的同时,创新性地探索记录了与草木息息相关的鸟类和昆虫;在时间上,将二十四节气与江南“花信风”创新性地对应起来。
在甬城自然科普界,“一大一小”黄金组合颇有影响,“大”是“大山雀”,“小”为“小山”。从前,拜读过“大山雀”的作品,受益匪浅;这次,拜读《草木岁华:宁波自然观察笔记》,犹如结识了一位好朋友,收获颇多。
做自然观察的有心人。做一个自然观察的有心人,从“心”开始——自然观察并非一定要专业人士,说白了,并不复杂也不高深。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始自然观察,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就可以成为一名业余自然观察者。
人常说,诗和远方,其实熟悉的地方、身边的地方也有风景,从身边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一次朝霞、一次落日开始,或驻足凝视或手机记录,一个神奇的世界便会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做一个自然观察的有心人,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从哪里观察?“本地”或“身边”才是大多数人大有可为也最有价值的自然观察场域。观察什么?植物花朵是最核心的观察对象——植物花朵细微的变化,潜藏着最动人的自然密码。
大自然中任何物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注意观察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甚至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观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去感受。通过手绘、表格、影像、文字、标本等,记录物候变化、美好瞬间、思想火花……
草木亦有人文内涵。人常说,万物有灵。确实,一花一世界,身边的草木具有无限灵气。作者认为,四时草木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样,如同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者写虎耳草时,考证了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为何把虎耳草作为翠翠爱情和品格的象征。当我们把自然特征与人文内涵结合起来,自然观察就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草木的视角观察大千世界。
在开篇《香雪海里绣眼飞》中,作者从一只小小的绣眼鸟,引出了南宋舒岳祥的“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等诗句及家国情怀,还有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
在《与朴树有关的春天》中,作者在《诗经》中找到朴树的身影;还通过《红楼梦》的两个情节考证出,紫茉莉的细白粉可用来制作化妆品,这体现在《夜来飘香紫茉莉》一文中。
比如在《望见春天的玉兰》中,作者写道:“若将江南之春比作一曲恢宏的交响乐,五种玉兰的次第绽放,便是其中最动人的乐章:望春玉兰的清雅绽放,是引人入胜的序曲,二乔玉兰和玉兰以红白交织的绚烂奏响高潮,飞黄玉兰和紫玉兰则以黄紫相间的色彩延续余韵。”
这样的文字呈现在眼前,简直就是美的享受。草木万物皆有哲学,在收尾之作《岭口访古》中,作者直呼,“我喜欢这样的遇见”——因为两棵树,走进一个村,遇见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又多读几本书,多走几座山。这正好印证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老话。
博物是有趣的生活方式。当下,人们大多步履匆匆,不知不觉中被卷入快节奏的生活,无暇抬头看看头顶的云卷云舒,甚至忘记低头瞧瞧路边的花开花落。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十多年前,作者忽然爱上草木,从此打开一片新天地,在处处是观察场域、时时享草木之乐中,感受时序变化、岁月芳华。观察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
生活中,如果多了草木的视角,便会对万物共生、万物互联、万物共荣这些概念加深认识。周末或节假日,若得一日闲,作者便去山野放飞心灵;半日闲也不错,作者在小区、单位周边,和草木私语交流。
作者在草木周而复始的枯荣中,增添了生活的美好和趣味,且匠心地折叠起似水年华。
“人类本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我们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最好方式。”小山和窗前在后记《自然观察的行与思》中祝愿,“每个人都能走进身边的草木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这也是我拜读《草木岁华:宁波自然观察笔记》后,对正在阅读此文的朋友的祝愿。
雨巷/文 小山/摄 编辑 刘挺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