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燃油轿车销量排名,轩逸第一,燃油车依然占据半壁江山
新能源浪潮汹涌之下,燃油轿车依然坚挺,前三季度13款车型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合资与自主品牌上演激烈争夺战。
最新销量数据出炉,2025年1-9月燃油轿车销量排名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尽管新能源车型占据媒体头条,但燃油车依然占据半壁江山。
榜单中部竞争激烈,13款燃油轿车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自主品牌表现亮眼,长安逸动、吉利星瑞双双冲入前十,打破了过去合资品牌垄断的局面。
纵观2025年前三季度的国内轿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达到780.0万辆,同比增长8.5%。这一增长是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与新能源车型强势拉动下实现的。
尽管新能源车在前四名中实现霸榜,但燃油车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燃油车仍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领域。
市场分化趋势愈加明显。销量突破10万辆的26款轿车中,燃油车占据近半数席位。这一数据表明,燃油车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反而在细分领域保持稳定需求。
不同年龄层和地域的消费者对燃油车仍有持续需求。尤其在三至五线城市,燃油车的基础设施便利性和维修保养成本优势依然明显。
日产轩逸以22.3万辆的销量成为燃油车销冠,也是唯一进入整体轿车销量榜前五的燃油车型。这款车型长期以来的市场口碑和均衡产品力是其销量的重要保障。
大众品牌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合资阵营的核心支撑。朗逸以20.7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八位,速腾则以18.1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九位。
帕萨特和迈腾分别以16.9万辆和14.9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十一和第十三位,形成完整的中型车产品覆盖体系。
日系品牌在中型车市场仍有不错表现。凯美瑞以15.2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十二位,雅阁和亚洲龙分别以10.5万辆和8.9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十五和第三十位。
曾经的热门车型卡罗拉和雷凌表现相对平淡,销量分别为7.3万辆和2.6万辆,仅排名第三十四和第七十二位,市场份额被新能源车型进一步挤压。
长安逸动以12.5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十六位,成为自主燃油轿车销冠。这一销量表现甚至超过部分合资车型,展示出自主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认可度。
吉利星瑞同样表现不俗,以11.7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二十一位。作为国产燃油轿车的明星车型,星瑞凭借沃尔沃技术背书和越级配置,成功在竞争最激烈的A级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红旗H5表现稳健,以11.9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二十位,展现出自主豪华品牌的持续竞争力。奇瑞艾瑞泽8和吉利帝豪分别以10.3万辆和8.8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十六和第三十一位,构成自主燃油车型的核心力量。
自主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销量数字上,更意味着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整体提升。这些车型在设计、技术和品质上已能与主流合资产品正面竞争,打破了以往“以价换量”的固有模式。
奥迪A6L以12.4万辆的销量领先豪华燃油轿车市场,在轿车总榜单中排名第十九位。作为中大型豪华轿车的标杆,A6L在商务和行政用车市场仍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宝马3系和奔驰C级紧随其后,销量分别为11.6万辆和9.9万辆,排名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七位。这两款车型作为豪华中型轿车的代表,凭借鲜明的产品特点和品牌魅力,吸引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在中大型车市场,奔驰E级和宝马5系也均表现稳健,销量分别为9.5万辆和8.6万辆,位列第二十九和第三十二位。奥迪A4L作为豪华中型轿车的另一重要选择,销量为6.0万辆,排名第三十九位。
豪华燃油轿车的稳定销量表明,在高端市场,品牌积淀、驾乘质感以及传统豪华属性仍然是消费者看重的主要因素。即便面对新能源豪华车型的竞争,这些经典燃油车型仍具有独特的市场吸引力。
市场马太效应加剧,头部车型瓜分大部分市场份额。轩逸和朗逸销量均突破20万辆大关,遥遥领先其他车型,而榜单后半段的车型销量则出现明显断层。
从车身级别分析,销量前十的燃油车型中,紧凑型车占据5席,中型车有4款,中大型车仅有奥迪A6L一款。这反映出燃油轿车市场的主力需求仍集中在A级和B级车领域。
经典车型销量下滑明显,如丰田雷凌、本田思域等以往热门车型市场份额萎缩。这些车型面临新能源竞品和同级燃油车的双重压力,市场表现不及往年。
个性化车型虽然销量不高,但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大众CC、凡尔赛C5X、影豹等个性化车型在榜单尾部出现,表明燃油车市场依然存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新能源车型的强势崛起已不可逆转,但燃油车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市场将呈现新能源与燃油车长期共存、互补发展的新格局。
奥迪A6L在豪华燃油轿车中一骑绝尘,前三季度卖出12.4万辆,成为销量最高的豪华燃油车。宝马3系和奔驰C级紧随其后,分别卖出11.6万辆和9.9万辆,德系三强依然把持着高端市场的大门。
数据不会说谎——尽管新能源是未来之星,但燃油车仍是当下市场不可或缺的基石。未来几年的汽车市场,必将呈现新能源与燃油车长期共存、互补发展的新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