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民五术,天下第一禁书《商君书》
这本书的思想,曾协助秦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让秦始皇成为了千古一帝。后世的唐宋元明清等等朝代,其实也不过是对秦朝的克隆,模仿,和升级罢了。中国古代的朝代轮替,其内核从来没什么变化。
而这本书所辐射出的思想,也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底层百姓奴役和苦难的最大来源之一。
今天咱们就来咂摸咂摸这本书,看看里面有哪些让人脊背发凉的,帝王们最不想泄露的天机。
商君书里,是商鞅向帝王兜售的治国之术。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这本书也算是法家思想的合订本了,在书的开头,《商君书·弱民第二十》中,商鞅开篇明义,直接点明了他的思想核心: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他认为,百姓贫弱,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百姓就必须贫弱。这两者是矛盾体,此消则彼长。
有人说,不对啊,老百姓富了强了,国家肯定也跟着富了强了,这两者怎么可能是矛盾体呢。
哎,这就是为啥它是禁书的原因。我们普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国是什么意思?
我们理解的可能就是自己所在的疆域,以及疆域上的民族,文化等等,这一系列的集合体。但在商鞅的角度来看,国,其实是指政权,指统治阶层,指他所服务的帝王。
他说: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他的意思是,只有压抑百姓的欲求、智力、意愿、和权利,减少他们参与行政管理的能力,限制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能,政权的行动阻碍才会减小,统治阶层才会因此变得强大。
只有我们理解了商鞅的这层深意,才能够理解法家思想的底层逻辑。
我们引用他做过的最经典的一件事,来印证我们的理解。
商鞅立木为信,曾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典故说的是,商鞅下令在南门外立一根很轻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10斤黄金,开始的时候,围观的人很多,但没人当真,都不去尝试。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50斤,最后果然有人上前,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了他50斤黄金。
这件事配合法家这个名字,不禁会让人产生联想,想到诚信,正直,一诺千金。好像掌权者对自己的政策很有信心,他们言出必行一样。
但其实商鞅的本意并非如此,所谓诚信和法治,只是他想让百姓看到的最浅层的一面。他真正想要做的,是用一种非常荒谬的,不合情理的事情,来给所有人立个碑。这个碑,叫帝王的意志。
这个帝王的意志,哪怕很扯淡,很不着边际,但百姓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进行判断,不要对它进行置疑,只需要关闭内心,关闭理性,盲从这个指令就好了。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立木有这样一段后续的描述,“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什么意思?就是帝王颁布了一个法令,起初的时候,老百姓议论纷纷,有质疑的,也有拥护的,但商鞅给他们全都抓了起来,送到边城充军去了。他说,不管你们是反对的还是支持的,都属于乱化之民,因为你们思考了,这就是错。从此以后,秦国的百姓再也不敢谈论任何有关帝王法令的事情了。
让百姓不思考,绝对服从,这就是法家的作用内核。这就说到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于定义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法家的这个法字,指的不是法律,而是王法。
他们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现在的法律,指的是宪法,是民典法,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一系列准则,是通过群体选出的代表一起讨论,一起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它面对的不是百姓,是公民,实施的单位不是君王,而是代表。
法律的底层精神,叫无代表,不纳税。
意思是说,如果我不认同管理阶层新发布的法令,或者我质疑他没有按照法令去做事,那能够代表我的那个人,会替我进行发声,进行讨论。如果没有这样的代表替我说话,那我就有权不再纳税。这,是法律能够运转的基础。
那法家的王法,指的是什么呢?是君王即是法律,王就是法,法就是王。它不是法治,是人治。今天秦始皇高兴了,说每人一天要吃10顿饭,那你就算撑死了,这第10顿饭也必须吃完,明天他不爽了,说谁往菜里加盐我就整死谁,那你就一点也不能碰盐了。
如果你胆敢抬头,胆敢怀疑,胆敢质问,那你,就已经犯法了。
这才是法家。它是2000年来,大一统政权能够一直延续,百姓只能低头蠕行,科学和工业文明无法在这里发芽,的最重要的原因。
但如果商鞅只有这些想法,还不足以让他立业成名。他是个实干家,他给秦始皇的老祖宗嬴渠梁做过助手,是需要把这套理论实实在在的在现实中应用出来的。
要知道,人群之中,总会有性格刚毅的精英出现,他们聪明,勇敢,他们就是不爽被压抑,不爽被高压管控,他们就是要跟你掰扯几句,跟你互扇几个大嘴巴,死也得喷你一身血,那遇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
哎,商鞅有办法,做为帝王的贴心小棉袄,他有他的一套培养帝王心术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也在商君书中被详细的记载了下来。具体来说,就是他法家著名的驭民五术:分别是、愚术,弱术,贫术,疲术,和辱术。
我们逐个说一说。
第一术,愚民。
商君书《垦令》中说,“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意思就是,巩固统治王权的重点,就在于让老百姓愚昧,百姓只要不去探索学问,不去多问问题,就会变成愚人,他就只知道老老实实种地,囤积粮食。
那愚民和农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让百姓变成不会思考的愚农,锁死在农田里呢?
因为粮食,是最能拿捏百姓的东西。人在生存本能的控制之下,可以为了一口口粮,为了能活下去,听你所有的指挥和调遣。他在种地的过程中,由这种生存本能控制,是绝对不会偷懒的。
而古代土地能产出多少粮食,这个上限,是固定的。这就导致,人不需要太聪明,只需要和家里的长辈学习有限的耕种经验,就可以达到这个固定的上限。
那你就做愚农好了,一辈子种地好了,对于君王而言,除了纳税交粮以外,你想做的其他任何事都是多余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爱思考,反而会增加造反的变量,不如提前置愚,把他们变成拼命工作的蜜蜂。
什么逍遥游,什么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虚伪缥缈的扯淡,所有人一生的目标只需要统一变成,为了吃口饱饭,永远愚昧,永远埋头种地。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够安心的剥夺所有人的剩余价值,而不遭到抵抗。
马斯克说,剥削不是来自于资本,而是来自于权力。商鞅的愚农之术,就是最好的证明。
“民愚则易治也”。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商鞅给出了执行办法: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
所以,当时知识分子广泛遵循的礼乐诗书,是六虱之首,是糟粕,不可以看。如果百姓都看这个,就会开智,就会亡国;不用看书,不用胡思乱想,安心务农,如此,国家富强,君王可保千年。
第二术,是弱民。
商君书中又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战胜敌国,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百姓足够弱小,在客观上没有反抗和威胁能力,可以被统治阶级任意去摆布,这样才容易治理,君王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了。
这个想法在秦始皇时期被发挥到了极致,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统一六国后,始皇把全国的武器都收了上来,铸成了12个金人,至此之后,让百姓再也无法正常使用铁器和铜器了。只要君王独自拥有武器,而百姓赤手空拳,那就不怕下面会造反。
在清末的时候,这种弱民思维依然遍布全国。比如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声称,学习西方技术,不是为了促进民间的工业化发展,不是为了底层百姓的幸福,而是为了能让帝王也拥有坚船利炮,以便打赢敌国。
这就是法家思想的延续啊。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大清真的利用洋枪洋炮打赢了洋人,他一定会像秦始皇一样,收缴民间的武器,没收民间的工业化残留,以防民间产生科技变量,颠覆他的政权。
第三术,是贫民。
贫民就是让百姓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他们“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商君书的《弱民》中也说,“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不能让百姓有余粮,不能让他们太富裕,因为饱暖思淫欲,太富裕了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就容易躺平,甚至产生邪恶的想法。所以无论是丰年丰收还是灾年欠收,帝王都必须收重税,让百姓一直欠朝廷的粮税。只要有贫困,有亏欠,百姓就觉得欠帝王的恩情,就会感恩戴德,觉得一辈子都还不完。
商君书的《恳令》中,商鞅宣传,全民皆农,灭绝百业。灭绝百业中,消灭商业是最最重要的内容。他说,君王必须严厉征收民间商户的商品税,让税收是商品成本的10倍以上。
他还提出了废逆旅的政策,就是禁止民众经营旅店民宿,以严格限制旅客和城镇间的人员往来。
而一山泽说的是山川湖泊,这些自然资源必须归帝王所有,以防止农民占据营生,出现盈利。
在如此贫民之策下,再配合愚民和弱民的手段,百姓就不会觉得贫困有什么问题了,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己种地种的还不够努力,必须继续早出晚归,争取来年有个好收成。
第4术,是疲民。
法家说,必须要用繁重的徭役榨干人的体力和精力。
秦在一统六国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用了海量的人力去修建巨大工程。比如用40万人修建长城,用70万人修建阿房宫,至于水道,驰道,直道等等万人工程,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徭役大多是不给报酬的,百姓甚至还需要自备工具和粮食。
一般情况下,服徭役都是青壮年,家中会留有其他兄弟。但是,他们的粮税依旧要全家足额上缴,这也意味着,干工程是免费的,家里需要交的粮,却丝毫没少。
以此疲民,民自然无暇他顾,唯有俯首帖耳。
第五术,是辱民。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写有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如果瘦了几斤,就要受刑。但农户自己瘦了,是没人在意的。
法家为何视人不如畜生呢,为啥要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要羞辱他们呢?
《商君书》《弱民》中,如是回答:“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意思就是,羞辱百姓,会让他们更尊重官员。以残酷的手段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变得更好用了。
说穿了,就是让百姓羞辱自己,轻视自己。要让他们别把自己当人,相信只有吃得苦中苦,以后才能高高在上,成为人上人,继续不把别人当人了。
除了辱己之外,还有辱他。法家主张建立户籍和督查制度,消灭私人空间,让每个人都处在他人的严密监视之下,互相纠察,互相告发。
邻居,夫妻,子女,兄弟之间,都要互相监视。如果有人违抗王法了,告发他的人会被予以重赏,不告发他的人,会加以重罚。甚至1人违反,亲友连坐。
辱民的作用,就在于彻底消灭人格上的尊严,消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消灭百姓抱团的可能,让每个人都孤单,狡黠,低头苟活,以此才能对权力上位者充满敬畏,充满迷恋,永远摇尾乞怜。
看到上面的5个驭民方法,我知道,很多人已经愤怒的握紧小拳拳,准备彪垃圾话了。但是这没用,商鞅已经被车裂了2000年,我们不可能再穿越回去找他算账,再出这口恶气。
历史要常回头看,但请不要回头走。
法家也好,儒家也罢,经过这么久的接力传递,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浸染到了我们每一个文化基因里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找到他,明确他,然后让自己变成一座山,为我们的后代挡住他,摘除他。
大的我不能说,小的就比如,家庭教育上。很多父母的规矩很多,还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其实这就是商鞅附体了。规矩的本质是孩子这种权力下位者必须遵守,但父母这种权力上位者不需要遵守的王法,听话就是父母这种权力上位者发出了指令,作为权力下位者的孩子不能质疑,不能辩驳的人治手段。
不允许孩子反驳是愚,不允许孩子解放天性,不让他疯玩不让他磕磕碰碰是弱,不给他性教育,不给他接触社会的运行规则,让他处于幼年真空中,是贫,不让他拒绝讨厌的任务,只会不停的增加作业负担是疲,pua孩子,说如果他不安自己说的做,就必然没出息,让他的思想和人生定型,是辱。
虽然这一切都并非我们的本意,但因为冥冥中的影响,让我们依旧难免被这些远古思潮所控制。
真正开明的家庭,真正开明的父母,真正开明的公民,是相信人不分贵贱,相信人人平等的,是允许别人的表现和自己的设想不一样的,是允许别人犯错的,是允许别人奔跑的,是以幸福为目标,而不是以懂事,听话,老实为标准的。
我们需要推崇真正的法治,而不是锁链之下让我们禁锢千年的法家。大的事也许管不了,但小的事,我们一定能做,从自己做起,不卑,不亢,不抢,不让。
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孩子是未来更优秀的新公民。
公民富,则国富。公民强,则国强,故有道之国,务在公民。对上不媚,对下不欺,以公鉴私,以公守正。如此,家可恒兴,国亦可恒兴也。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