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十四五”时期这些“大国重器”出圈了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研制“大国重器”无疑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研制的“大国重器”不断“攀”高,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天上,有“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有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地下,有全球领先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正在掘进。从今天(10月25日)开始,《焦点访谈》推出系列节目《大国重器再攀高》。我手边的两个模型,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和“沧渊号”,看着不大,但在施工现场它们是超过五层楼高、重量超过5000吨的“钢铁巨龙”。
150米长的“江海号”内部高度超过5层楼,从尾部向前,首先是100多米的后配套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出渣、注浆、电气、液压、导向、物料运输等多个复杂系统。后配套系统的前面,就是“江海号”的主机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推进、管片拼装、驱动及刀盘开挖系统。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掘进机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帅坤:“直径越大,它的装配和制造精度要求反而更高,比如说我们盾构机核心部件主驱动装备的精度都是以丝级计算的,一丝就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直径的1/6。”
不仅设备的制造装配精度,还有设备的可靠性,对研制团队也是极大的考验。9315米,这是目前水下高速公路盾构隧道的世界最长距离。这对盾构机的主轴承的可靠性是极大的考验。被喻为盾构机“心脏”的主轴承是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几乎不能更换的部件。它是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它带动刀盘旋转,实现隧道挖掘。为了确保“江海号”能够完成超过9公里的超长距离掘进任务,研制团队为江海号装配了直径达8.6米的世界最大直径整体式主轴承。
“江海号”在掘进过程中,还要面临一种危险挑战,那就是超高水压、超大埋深。海太长江隧道最大埋深是在长江水面之下75米,水压超过7.5bar,相当于在一个指甲盖这么大的面积上,就要承受7.5公斤的压力。但“江海号”要掘进超过9公里,刀盘上的刀具不可避免会磨损,必须更换才能继续工作。但在75米深的水压下更换刀具,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健:“进行换刀目前来讲的话要采取压缩空气的方法施工,最高限度达到6bar,在6bar压力下进行作业需要专业的潜水作业人员,也只能作业半个小时,超过7.5bar它的作业时间会更短,减压时间就会更长,几乎就不可作业。”
“江海号”作为国产最先进的盾构机,还创新应用了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管片构件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几十项新技术,它不仅是一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智能盾构机,也是一台数字化的盾构机。“江海号”几十个系统装配了成千上万个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不仅汇聚在主控制室,也实时传送到地面控制平台。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徐寅:“我们这台盾构机可以说是大块头有大智慧,这台盾构机在核心零部件以及智能化程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新技术目前运用了大概有20多项。”
中交隧道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机电总工程师莫康康:“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江海号”已经率先始发,我们“沧渊号”紧随其后。接下来的三年,面对超长距离的掘进施工任务,我们将精心组织,精益求精,全神贯注,保证海太隧道施工的贯通。”
两台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同时掘进的场景,这在二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那时的中国市场,洋品牌盾构机掘进机绝对占据主导地位。
张帅坤:“以前我们使用国外进口品牌的设备,即使一个微小的故障出现也要等国外专家过来,配件也要从国外发过来,有时候要等好几个月,这就对我们工程施工造成一个比较大的制约。”
大国不能没有盾构机这样的国之重器,但是大国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必须靠我们自主创新。中国盾构机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我们才能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大国重器。接下来的“十五五”时期,我们中国的盾构机将会朝着更大的开挖直径、更快的掘进速度、更深的掘进深度、更多的应用化场景等方面持续发力,变得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在技术领域持续实现世界领跑,也助力更多超级工程的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