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车市格局榜:新势力冲击自主第二梯队
即便补贴和购置税政策逐步走向退坡,但处于金九银十和四季度开端周期的中国车市,依旧一派欣欣向荣。
9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达280.5万辆,同比增长12.5%,属于历年9月份的最好水平;前9个月累计销量2084.7万辆,同比增长13.1%,双位数的增长确实代表了中国汽车消费已经具备很大潜力。
而从零售来看,224万辆的销量,也是历年来9月份的最高水平,但224万辆和280万辆之间56万辆的差距,一方面被出口消化,另一方面则变成了经销商的库存,为四季度的冲量做了充足的准备。
比较明显的亮点是,自主车企出现“四强领跑+新势力黑马”的趋势,特别是七成份额,成为自主车企的新常态。
特别是在头部四强的角逐中,呈现了“比亚迪守擂,吉利、长安、奇瑞猛冲,长城加紧跟上,但差距较远”的局面。
数据层面,比亚迪以39.3万辆蝉联单月冠军,虽同比微降5.9%,但累计321.9万辆的绝对体量仍断层领先,相当于奇瑞+长安总和。
由于之前比亚迪将年销目标从550万辆调整到460万辆,最后还剩一个季度,需要完成近140万辆,均摊到每个月要完成46万辆,在吉利和奇瑞双双发力新能源之下,比亚迪压力不小。
伴随着吉利的领跑式增长,比亚迪增长乏力,比亚迪和吉利大哥二哥之间的纠葛,还将持续,你们说吉利有没有可能反超比亚迪?如果有大概在什么时候?笔者预测,这个结果,2026年底就会看到明显的分晓。
长城很不容易将9月份的单月销量突破到12万辆的界限,增幅也接近30%,不过前9个月累计销量近78万辆,离百万的累计仍然比较有差距,在量的追求方面,魏建军似乎从来都没有纠结过。
而上汽通用五菱,在入门级电车热销的驱动下,9月份也努力冲上10万辆月销水准,增长接近19%。前9个月的增长超过45%,拿下76万辆的累计水准,全年基本上可以稳定在车企前8强。
随着自主的崛起,包括上汽乘用车的热销,进入到车企十强,这意味着南北丰田正式被挤出十强地位。而在十强选手中,合资车企随着丰田的出局,也仅剩下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一汽-大众位居第5,上汽大众位居第8,是否能继续夯实这个地位,就要看后续新能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了。
零跑单月6.7万辆(同比+97.4%)、小鹏4.2万辆(同比+94.7%)、小米4.2万辆(同比+209.4%),凭借新品迭代和市场策略成为“黑马阵营”。但每家的情况又有些不一样,比如零跑和小鹏,更多是依托经济型的产品和市场,小米则是依靠强大的品牌力优势,一路前行。
理想单月3.4万辆(同比-36.8%)、广汽埃安2.7万辆(同比-32.4%),因产品竞争力不足、对手更强悍,或市场策略滞后陷入“掉队泥潭”。可见在汽车行业的马拉松赛道上,没有谁可以一直领先,而正是这种你追我赶,才让汽车行业的竞争魅力更有意思。
对理想来说,增程市场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也很容易被对手赶超。又特别是华为加持下的问界,以更高产品力、品牌力、用户基础的综合实力,理想再一次招架不住了。而埃安虽然抢跑了新能源先机,但比亚迪、吉利、零跑等品牌的追击,确实让这位曾经的领军者迎来了难受时刻。
德系依赖“豪华品牌单点突破”(华晨宝马领跑增长势头),但大众双雄(一汽-大众-3.8%、上汽大众+0.1%)增长乏力,累计仍处下滑通道。特别是从累计来看,所有德系品牌均未实现增长,特别是奔驰,下跌幅度最大,导致德系车前三季度累计跌幅超过4.3%。
而日系则出现“丰田独大、本田承压”的局面。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以混动车型+电动车,基本上稳住了基本盘,单月排名保持在15名之前,领跑整个日系品牌。而东风日产因为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加持,也一改过去的颓势,排名上升,跌幅保持在个位数。
本田的情况就没有那么妙了,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因新能源转型滞后持续下滑,单月销量已经只有2万-3万辆,前三季度累计跌幅超过25%,基本上创下了TOP30车企中的最大跌幅了。可能唯一能让本田在华活过来的方法,就是紧跟中国技术和中国市场,学学丰田和日产。
美系则以上汽通用一枝独秀,过去上汽通用单月销量最低也到过1万多辆,但最近一年来,上汽通用凭借新能源和更本土化车型,以及GL8家族的拉动,在9月份实现同比119.1%的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成为合资阵营中唯一亮点。
当然美系车领跑的依旧是特斯拉,单月销量已经接近10万辆,或许随着廉价车和加长的Model YL交付后,月销破10万也并非没有机会。但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对特斯拉的影响也是板上钉钉的,不然特斯拉也不可能前三季度还出现10%的负增长。
伴随着合资份额的持续萎缩,自主份额的增长又迎来新节点。自主品牌9月单月销量占比69.9%(同比+3个百分点),累计占比68.8%(同比+5.5个百分点),已形成对合资品牌的“碾压性优势”;而德、日、美系合计占比仅27.4%,较去年同期下滑超5个百分点。
自主阵营中,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的“四强格局”短期难破,零跑、小鹏、小米等新势力若能持续兑现产品力,有望冲击“自主第二梯队”。
合资品牌中,德系需加速电动化,特别是目前南北大众的ID.系列又有所降温,核心原因是产品竞争力不足,大众的大招应该会在2026年,更多更中国化的增程、纯电产品的上市,有望弥补德系在新能源市场的短板。
而日系则需摆脱“混动依赖症”,因为目前国产混动车的亏电油耗已经比日系混动更加优秀,加上可外充电的方式,也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对经济节能的追求。而美系中,特斯拉能不能守稳车企前十?上汽通用的“爆发式增长”能否持续?以及福特还有没有机会再进一步?将成为美系阵营关键变量。
伴随着竞争的持续,内卷的延伸,行业整体“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在中国市场3000万的大盘子不会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此消彼长”的逻辑将贯穿全年,而随着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那么新能源转型滞后的企业,将陷入“份额流失-资源不足-转型更慢”的恶性循环。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