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说当年我最牛,芷寮说:好吧,我只是“六邑之最”
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提到雷州半岛,较为熟悉的名字里,一般少不了赤坎。作为明清时期雷州半岛的重要港埠,赤坎商贾云集,富甲一方。但赤坎要说当年自己最富,离它不远不近的邻居芷寮,会第一个提出异议。
【“金芷寮,银赤坎”】
在说芷寮之前,先说说赤坎。
《湛江市文物志》是这么说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35)废止禁海令,从此,闽、浙、潮、广商船陆续到达,赤坎逐步形成为商业埠头。乾隆以后,闽浙会馆、潮洲会馆、广府会馆、高州会馆、雷阳会馆陆续建立。当时海水直达今民主路,船只可以直靠。居民、商业集中于今中山二路、九二一路、民主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后枕鸡岭山,前临海港。船只从这里启行出鸭乸港、沙湾,东北通吴川、高州,东南出今湛江港,通闽、浙、潮、广和南洋。”
那时的赤坎商埠,交通畅达,商贸繁盛,一时风光无限。
几乎同一时期,距离赤坎约数十公里的芷寮,也崛起为雷州半岛重要的港埠,并当仁不让地勇立潮头。“金芷寮,银赤坎”的俗语,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那么,芷寮的“含金量”,又由何而来?
【“裔出莆田”】
溯源芷寮的蜕变,除了当地土著,就不得不提东南沿海的福建人。
相传(部分史料),宋朝末年,有商、陈两姓商人,由福建莆田到芷寮经商。
那时的芷寮,还是一片略显荒芜的沙丘之地,大风起时黄沙滚滚,来这里的福建人居住在粗糙的寮子里,寮子很矮,没有墙壁,地上一米多高,又在地下刨去几十厘米深的沙土,属半穴状态。当时他们多以茅草制纸为业,晒纸于寮背,以之换柴米油盐,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纸寮”,“芷寮”便是由此衍变而来。
后来,这两姓商人的子孙便在此落地生根。后来又有其他姓氏的福建人,跟随至此,芷寮渐成村落。芷寮港遗址一带的谭氏宗祠,门前有副对联,“裔出莆田”四字,便表明了根之所在。
【“六邑之最”】
肇基于宋的芷寮,其港口渐成规模并真正兴旺,要到明代。
芷寮港遗址,位于今吴川市吴阳街南端。学者梁桂全主编的《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中说:”明代芷寮是福建、广州、潮州的大商船集散之地,十分繁华。”
清代禁海令废除后,芷寮港的繁盛景象,尤为壮观。
清雍正《吴川县志》载:“芷寮为海口市舶所集,每岁三月后,福、潮商艘咸泊于此......” 相关史书对芷寮的描述中,不乏“闽、汕商贾云集,船舶数百艘,铺户近千家”,“此地富庶曾为高州府六邑之最”等誉美之词。
【“番鬼井”】
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芷寮的街市迅速巨变。
当年的芷寮商贸街市,有数公里之长。两旁设有福州会馆、潮州会馆、广州会馆,还有两街、三巷、六行头。它们分别是:正街、曲街、秀清巷、广成巷、妞儿巷、沙螺巷、蟹行、谷行、虾蛋行、壳灰行、番薯行。此外,这里的茶楼、饭馆也是鳞次栉比。聚集在芷寮港的过千家商铺,其交易的货物除了中国本土的谷米、土产、布匹,还有来自海外的洋货。
芷寮居民吴云的家谱载:“始祖吴浩今(距今十四世),因仕途险恶,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自福建迁居芷寮,弃官从商,货船往返东南亚及太平洋彼岸,一次,从越南贩回黄藤一船,运往美国,途中遇难,藏身大海。”
芷寮港的兴盛,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到此经商、居住。
芷寮村南侧一口青石砌面的古井,当地人称之为“番鬼井”。这口井便是芷寮港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一个见证。
【“省管造船厂”】
其时的芷寮,庙宇林立,诞期频繁,每逢诞庆,人们都会请戏班来做应诞演出。
当时成立的戏班,叫芷寮通街大光戏班,在大光戏班艺人的带动下,芷寮相继成立了多间曲艺社、锣鼓班、十番队等,芷寮的文艺活动由此变得非常活跃。
港埠重镇,风气开化,文艺活跃,芷寮成为人们眼中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包括许多有识之士和通达商家携家带口到这里定居生活,鼎盛时的芷寮村聚合了五十多个姓氏的家族。即便到了今天,芷寮依旧是多姓氏族群和谐相处、共谋未来。
芷寮港的兴盛,不仅带动了商业的活跃、人员的迁徙,还促成了一个行业的大发展。
随着港口船舶运输日益发展的需要,清朝初期,芷寮港设立了省管造船厂,主要负责官方的巡捕船及哨艇的制造与维修。
吴阳镇桥头船厂岭,有一座约20万平方米的土坡,便是当年的造船厂遗址。
令人遗憾的是,这间当年颇具规模的造船厂,因乾隆年间政府的两次动议,没能留存到今天。造船的活,归到了广州的造船厂。
【千帆过尽】
与许多“消失了”的古港一样,芷寮港也历经磨难。
清代中后期,因为海匪之患,芷寮的店铺生意越来越清淡,商业活动繁荣不再。其后,因河床淤积、航道变浅等多种因素影响,清代后期,芷寮港基本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围海造田”,以及现在鉴江枢纽的建成,海水逐渐离吴阳内陆渐行渐远。
如今,曾经一望无际的港湾,仅剩一片残存的河道。满街林立的商铺群也已被一栋栋居民楼取而代之,古港的痕迹在芷寮已难寻踪影。
但,过去人们为了祈祷出海平安而建的寺庙,现在依然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国兴旺、福寿康宁的祈愿。
沧海桑田,千帆过尽。
今天的芷寮人,没有忘记历史,但他们更关注、也正在努力的是,用自己的汗水创造芷寮的今天与明天。